不胫而走

成语拼音

bù jìng ér zǒu

不胫而走成语解释

胫:小腿;走:跑。没有腿却能跑。比喻事物无需推行,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。

典故出处

汉·孔融《论盛孝章书》:“珠玉无胫而自至者,以人好之也,况贤者之有足乎?”

成语典故

三国时,吴国的孙策对有才之士十分妒忌,常常借故将一些有才能者杀掉。  有一个名叫盛孝章的有才者住在东吴,是孔融的好友。他为人耿直、孤傲,一向为孙策嫉恨。孔融时时为他担心,生怕他被孙策杀掉。一天,孔融给曹操写了一封信,介绍了盛孝章的情况,劝曹操招纳盛孝章。孔融在信中写道:“如果要光复汉室,就先得着实求贤;而要得到贤人,就要尊重贤人。”他打了个比方道:“珠玉无胫而自至者,以人好之也,况贤者之有足乎?”(以:因,意指:珠玉本来是没有脚的,它之所以会落到人们的手中,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,何况贤人是有脚可以行走的呢?)孔融还在信中强调:“只要尊重贤才,贤才就会跑来。”  “不胫而走”一成语便出于此。原喻贤才投奔慕贤者。后用于比喻事情还没推行就传开了。亦作“无胫而行”、“无足而走”、“无胫而走”。

成语造句

这件事在小镇上迅速传播开来,没几天就不胫而走,弄得人尽皆知。

成语故事

在古代的一个国度里,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名叫李华。他的诗作情感真挚,意境深远,深受人们的喜爱。 有一次,李华创作出了一首新的诗歌,这首诗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他非常满意自己的作品,便将其拿给了自己的好友们欣赏。好友们读过之后,都对这首诗赞不绝口,纷纷表示这首诗实在是精妙绝伦。 其中有一位好友名叫张峰,他觉得这首诗不应该只在他们这个小圈子里流传,应该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它的魅力。于是,张峰便悄悄地将这首诗抄录了下来,然后在各种场合向其他人分享。 说来也奇怪,这首诗就如同长了翅膀一般,迅速地在人们中间传播开来。没有经过刻意的宣传,没有通过正式的渠道,它却自然而然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。人们口口相传,相互传颂着这首诗的美妙之处。 就如同那消息不胫而走,短短几天的时间,这首诗竟然传遍了整个国度。上至达官贵人,下至平民百姓,几乎人人都能吟诵几句。就连国王也听闻了这首诗,对李华的才华大为赞赏,还特意召见了他,给予了他丰厚的赏赐。 而李华对于自己的诗能够如此迅速地传播感到十分惊讶和欣喜。他深知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张峰和那些热心传播的人们。 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“不胫而走”这个成语的含义。它形容事物无需推行,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。在历史上,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少见。比如一些优秀的文化、思想和艺术作品,它们凭借着自身的魅力和价值,能够自然而然地在人群中广泛流传,不需要借助过多的外力。就如同那璀璨的星光,无需刻意闪耀,却能照亮整个夜空。而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,“不胫而走”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。一个好的创意、一段感人的故事、一首动听的歌曲,都有可能在瞬间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,让人们共同感受其中的美好与力量。

不胫而走-成语图片

不胫而走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