沆瀣一气
成语拼音
- hàng xiè yī qì
沆瀣一气成语解释
- 沆瀣:指唐时的崔沆、崔瀣。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。
典故出处
- 宋·钱易《南部新书·戊集》:“又乾符二年,崔沆放崔瀣,谭者称座主门生,沆瀣一气。”
成语典故
- 隋唐时,读书人要做官,都要经过科举考试。唐僖宗当政期间,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,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,来到长安应考。在众多的考生中,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,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,就等着发榜了。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。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,越看越觉得好,就把地录取了。发榜那天,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,非常高兴。按照当时的习俗,考试及第的人,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,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,大家都尊称他为恩师。发榜后,门生要去拜访恩师。崔瀣自然也不例外。崔沆作为座主,见到崔涩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;显得格外高兴。也真是巧合,“沆”“瀣”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。表示夜间的水气、雾露、于是,爱凑趣的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:“座主门生,沆瀣一气。”意思是,他们师生两人象是夜间的水气、雾露连在一起。
成语造句
- 他们为了私利勾结在一起,完全是沆瀣一气,做出了许多损害公众利益的事情。
成语故事
- 在唐朝末年,有一个名叫崔沆的官员。他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,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,逐步升迁至重要职位。
当时,有一个名叫崔瀣的人,也有着考取功名、进入仕途的志向。崔瀣勤奋好学,经过一番努力后也参加了科举考试。说来也巧,崔沆正好负责此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工作。
崔瀣在考场上发挥出色,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。崔沆在阅卷时,对崔瀣的文章十分赞赏,最终崔瀣成功考取了功名。
考试结束后,按照惯例,新晋的进士们都要去拜谢主考官。崔瀣自然也不例外,他前往崔沆的府邸表示感谢。
这件事情本是稀松平常,但却引起了一些人的议论。有人发现崔沆和崔瀣都姓崔,而且崔瀣又是在崔沆主考时中举的,便开始调侃他们,说他们是“沆瀣一气”。
起初,这只是一些人的玩笑话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沆瀣一气”这个词逐渐流传开来,并被用来形容那些相互勾结、狼狈为奸的人或群体。
在历史的长河中,类似这样因为各种关系而相互勾结的事例并不少见。比如在一些朝代中,官员们为了自己的私利,结党营私,相互包庇,损害国家和百姓的利益。他们不顾国法和道德规范,只追求个人的权势和财富,与真正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的官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而崔沆和崔瀣,原本可能只是一种巧合,但却因为人们的议论而成为了“沆瀣一气”这个成语的来源。这个成语提醒着我们,在社会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直的品格,不要与那些不良之辈同流合污。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,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我们应当从历史中吸取教训,警惕那些可能导致腐败和不公的行为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公正、廉洁、和谐的社会,让每个人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。
沆瀣一气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