沆瀣一氣
成語拼音
- hàng xiè yī qì
沆瀣一氣成語解釋
- 沆瀣:指唐時的崔沆、崔瀣。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。
典故出處
- 宋·錢易《南部新書·戊集》:“又乾符二年,崔沆放崔瀣,譚者稱座主門生,沆瀣一氣。”
成語典故
- 隋唐時,讀書人要做官,都要經過科舉考試。唐僖宗當政期間,在京城長安舉行了一次考試,各地已經取得一定資格的讀書人,來到長安應考。在衆多的考生中,有個叫崔瀣的很有才學,考下來自己感覺也不錯,就等着發榜了。主持這次考試的官員名崔沆。他批閱到崔瀣的卷子,越看越覺得好,就把地錄取了。發榜那天,崔瀣見自己榜上有名,非常高興。按照當時的習俗,考試及第的人,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,而主考官就是考試及第的人的座主,大家都尊稱他爲恩師。發榜後,門生要去拜訪恩師。崔瀣自然也不例外。崔沆作爲座主,見到崔澀瀣這位與自己同姓的門生;顯得格外高興。也真是巧合,“沆”“瀣”二字合起來是一個詞。表示夜間的水氣、霧露、於是,愛湊趣的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編成兩句話:“座主門生,沆瀣一氣。”意思是,他們師生兩人象是夜間的水氣、霧露連在一起。
成語造句
- 他們爲了私利勾結在一起,完全是沆瀣一氣,做出了許多損害公衆利益的事情。
成語故事
- 在唐朝末年,有一個名叫崔沆的官員。他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,憑藉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,逐步升遷至重要職位。
當時,有一個名叫崔瀣的人,也有着考取功名、進入仕途的志向。崔瀣勤奮好學,經過一番努力後也參加了科舉考試。說來也巧,崔沆正好負責此次科舉考試的主考工作。
崔瀣在考場上發揮出色,展現出了自己的才華。崔沆在閱卷時,對崔瀣的文章十分讚賞,最終崔瀣成功考取了功名。
考試結束後,按照慣例,新晉的進士們都要去拜謝主考官。崔瀣自然也不例外,他前往崔沆的府邸表示感謝。
這件事情本是稀鬆平常,但卻引起了一些人的議論。有人發現崔沆和崔瀣都姓崔,而且崔瀣又是在崔沆主考時中舉的,便開始調侃他們,說他們是“沆瀣一氣”。
起初,這只是一些人的玩笑話,但隨着時間的推移,“沆瀣一氣”這個詞逐漸流傳開來,並被用來形容那些相互勾結、狼狽爲奸的人或羣體。
在歷史的長河中,類似這樣因爲各種關係而相互勾結的事例並不少見。比如在一些朝代中,官員們爲了自己的私利,結黨營私,相互包庇,損害國家和百姓的利益。他們不顧國法和道德規範,只追求個人的權勢和財富,與真正爲國家和人民謀福祉的官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。
而崔沆和崔瀣,原本可能只是一種巧合,但卻因爲人們的議論而成爲了“沆瀣一氣”這個成語的來源。這個成語提醒着我們,在社會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正直的品格,不要與那些不良之輩同流合污。要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底線,爲社會的公平正義和發展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。
我們應當從歷史中吸取教訓,警惕那些可能導致腐敗和不公的行爲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建立一個更加公正、廉潔、和諧的社會,讓每個人都能在公平的環境中實現自己的夢想和價值。
沆瀣一氣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