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脛而走

成語拼音

bù jìng ér zǒu

不脛而走成語解釋

脛:小腿;走:跑。沒有腿卻能跑。比喻事物無需推行,就已迅速地傳播開去。

典故出處

漢·孔融《論盛孝章書》:“珠玉無脛而自至者,以人好之也,況賢者之有足乎?”

成語典故

三國時,吳國的孫策對有才之士十分妒忌,常常藉故將一些有才能者殺掉。  有一個名叫盛孝章的有才者住在東吳,是孔融的好友。他爲人耿直、孤傲,一向爲孫策嫉恨。孔融時時爲他擔心,生怕他被孫策殺掉。一天,孔融給曹操寫了一封信,介紹了盛孝章的情況,勸曹操招納盛孝章。孔融在信中寫道:“如果要光復漢室,就先得着實求賢;而要得到賢人,就要尊重賢人。”他打了個比方道:“珠玉無脛而自至者,以人好之也,況賢者之有足乎?”(以:因,意指:珠玉本來是沒有腳的,它之所以會落到人們的手中,就是因爲有人喜歡它,何況賢人是有腳可以行走的呢?)孔融還在信中強調:“只要尊重賢才,賢才就會跑來。”  “不脛而走”一成語便出於此。原喻賢才投奔慕賢者。後用於比喻事情還沒推行就傳開了。亦作“無脛而行”、“無足而走”、“無脛而走”。

成語造句

這件事在小鎮上迅速傳播開來,沒幾天就不脛而走,弄得人盡皆知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,有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名叫李華。他的詩作情感真摯,意境深遠,深受人們的喜愛。 有一次,李華創作出了一首新的詩歌,這首詩描繪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。他非常滿意自己的作品,便將其拿給了自己的好友們欣賞。好友們讀過之後,都對這首詩讚不絕口,紛紛表示這首詩實在是精妙絕倫。 其中有一位好友名叫張峯,他覺得這首詩不應該只在他們這個小圈子裏流傳,應該讓更多的人領略到它的魅力。於是,張峯便悄悄地將這首詩抄錄了下來,然後在各種場合向其他人分享。 說來也奇怪,這首詩就如同長了翅膀一般,迅速地在人們中間傳播開來。沒有經過刻意的宣傳,沒有通過正式的渠道,它卻自然而然地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。人們口口相傳,相互傳頌着這首詩的美妙之處。 就如同那消息不脛而走,短短几天的時間,這首詩竟然傳遍了整個國度。上至達官貴人,下至平民百姓,幾乎人人都能吟誦幾句。就連國王也聽聞了這首詩,對李華的才華大爲讚賞,還特意召見了他,給予了他豐厚的賞賜。 而李華對於自己的詩能夠如此迅速地傳播感到十分驚訝和欣喜。他深知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張峯和那些熱心傳播的人們。 這個故事充分體現了“不脛而走”這個成語的含義。它形容事物無需推行,就已迅速地傳播開去。在歷史上,這樣的例子也並不少見。比如一些優秀的文化、思想和藝術作品,它們憑藉着自身的魅力和價值,能夠自然而然地在人羣中廣泛流傳,不需要藉助過多的外力。就如同那璀璨的星光,無需刻意閃耀,卻能照亮整個夜空。而在信息傳播高度發達的今天,“不脛而走”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。一個好的創意、一段感人的故事、一首動聽的歌曲,都有可能在瞬間傳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,讓人們共同感受其中的美好與力量。

不脛而走-成語圖片

不脛而走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