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言巧语
成语拼音
- huā yán qiǎo yǔ
花言巧语成语解释
- 原指铺张修饰、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。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。
典故出处
- 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·论语三》:“‘巧言’即今所谓花言巧语,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。”
成语典故
- 张生喜欢莺莺,他写一封情书托莺莺的丫鬟红娘偷偷带给莺莺。莺莺假装生气给张生回信,实际是暗中约他月下偷偷私会。红娘看出其中的破绽,故意装作不愿送信。崔莺莺只好花言巧语骗红娘给她送信。
成语造句
- 他总是用那些花言巧语来欺骗别人,获取自己的利益。
成语故事
- 春秋时期,各国纷争不断。在一个小诸侯国中,有一位名叫张佞的大臣。
张佞生得一副好口才,能说会道,巧舌如簧。他凭借着自己的花言巧语,在朝堂上左右逢源,深得国君的宠信。
一次,邻国派使者前来商议边界领土的问题。这原本是一件需要通过严肃谈判和公正裁决来解决的事情。然而,张佞却主动请缨,要求负责与使者交涉。
在交涉过程中,张佞使出浑身解数,用他那一套花言巧语迷惑了使者。他口若悬河地说着一些看似美好的承诺和虚幻的前景,将原本清晰的问题变得模糊不清。使者被他的言辞所打动,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做出了让步。
张佞得意洋洋地回到朝堂,向国君汇报自己的“丰功伟绩”。国君听后大喜,对他更加赞赏有加,还重重地赏赐了他。
但实际上,张佞的这些花言巧语带来的只是暂时的假象。邻国很快就发现自己在领土问题上吃了大亏,于是愤怒地向这个小诸侯国发动了战争。
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争,国君惊慌失措,他急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。此时,一些明智的大臣站出来指责张佞,说他的花言巧语误了国家大事。然而,张佞却依然凭借着他的巧舌如簧为自己辩解,试图推卸责任。
最终,这个小诸侯国在战争中遭受了重创,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。而张佞的花言巧语也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笑柄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花言巧语虽然可能在一时之间让人迷惑,但终究不能掩盖事实的真相。在面对重要的事情时,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要被那些虚假的言辞所蒙蔽,而要依靠真实的行动和智慧来解决问题。正如《论语》中所说: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。”过度依赖花言巧语,往往会给个人和国家带来严重的后果。
花言巧语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