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言巧語

成語拼音

huā yán qiǎo yǔ

花言巧語成語解釋

原指鋪張修飾、內容空泛的言語或文辭。後多指用來騙人的虛僞動聽的話。

典故出處

宋·朱熹《朱子語類·論語三》:“‘巧言’即今所謂花言巧語,如今世舉子弄筆端做文字者是也。”

成語典故

張生喜歡鶯鶯,他寫一封情書託鶯鶯的丫鬟紅娘偷偷帶給鶯鶯。鶯鶯假裝生氣給張生回信,實際是暗中約他月下偷偷私會。紅娘看出其中的破綻,故意裝作不願送信。崔鶯鶯只好花言巧語騙紅娘給她送信。

成語造句

他總是用那些花言巧語來欺騙別人,獲取自己的利益。

成語故事

春秋時期,各國紛爭不斷。在一個小諸侯國中,有一位名叫張佞的大臣。 張佞生得一副好口才,能說會道,巧舌如簧。他憑藉着自己的花言巧語,在朝堂上左右逢源,深得國君的寵信。 一次,鄰國派使者前來商議邊界領土的問題。這原本是一件需要通過嚴肅談判和公正裁決來解決的事情。然而,張佞卻主動請纓,要求負責與使者交涉。 在交涉過程中,張佞使出渾身解數,用他那一套花言巧語迷惑了使者。他口若懸河地說着一些看似美好的承諾和虛幻的前景,將原本清晰的問題變得模糊不清。使者被他的言辭所打動,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做出了讓步。 張佞得意洋洋地回到朝堂,向國君彙報自己的“豐功偉績”。國君聽後大喜,對他更加讚賞有加,還重重地賞賜了他。 但實際上,張佞的這些花言巧語帶來的只是暫時的假象。鄰國很快就發現自己在領土問題上吃了大虧,於是憤怒地向這個小諸侯國發動了戰爭。 面對突如其來的戰爭,國君驚慌失措,他急忙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。此時,一些明智的大臣站出來指責張佞,說他的花言巧語誤了國家大事。然而,張佞卻依然憑藉着他的巧舌如簧爲自己辯解,試圖推卸責任。 最終,這個小諸侯國在戰爭中遭受了重創,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。而張佞的花言巧語也成爲了人們口中的笑柄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花言巧語雖然可能在一時之間讓人迷惑,但終究不能掩蓋事實的真相。在面對重要的事情時,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,不要被那些虛假的言辭所矇蔽,而要依靠真實的行動和智慧來解決問題。正如《論語》中所說:“巧言令色,鮮矣仁。”過度依賴花言巧語,往往會給個人和國家帶來嚴重的後果。

花言巧語-成語圖片

花言巧語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