葫芦依样
成语拼音
- hú lu yī yàng
葫芦依样成语解释
- 依样画葫芦。比喻只是模仿,缺乏创造。
典故出处
- 清·周亮工《书影》第三卷:“工者不免优孟抵掌之诮,拙者至有葫芦依样之讥。”
成语典故
- 宋朝初年,翰林学士陶谷自以为文笔高超、才能出众,想好好表现一下升职,他劝宋太祖重视文字工作。赵匡胤以为他的工作只是抄写而已,说是依样画葫芦。陶谷的目的没有达到,就在住处墙上题诗:“堪笑翰林陶学士,年年依样画葫芦”。
成语造句
- 他做事毫无创意,总是葫芦依样,别人怎么做他就跟着怎么做。
成语故事
-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,有一位手艺精湛的工匠叫李三。
李三自幼便对各种工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,经过多年的钻研和实践,他的技艺越发炉火纯青。
有一天,镇上来了一位富有的商人,他想要定制一批独特的工艺品。商人在众多工匠中挑选,最终看中了李三的手艺。商人给李三提供了一个精美的葫芦作为样本,要求李三按照这个葫芦的样子制作出一批一模一样的工艺品。
李三拿到葫芦后,仔细地观察和研究,他深知要做到葫芦依样并非易事。他查阅了许多古籍和资料,寻找关于类似工艺的记载和技巧。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和尝试,李三终于掌握了制作的关键。
他精心挑选材料,运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独特的手法,一点一点地打造出了与样本几乎毫无差别的工艺品。当商人看到这批成品时,不禁大为赞叹,对李三的手艺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李三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困境。因为他一直只是在模仿那个葫芦,虽然技艺高超,但却缺乏自己的创新和突破。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之路,意识到不能一直只是葫芦依样,而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。
于是,李三决定走出舒适区,开始尝试新的工艺和设计。他不再局限于模仿他人,而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,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。他的作品不仅在小镇上备受推崇,还吸引了许多远方的客人前来求购。
李三的故事也让人们明白,虽然在一开始可以借鉴和模仿,但最终还是要勇于创新,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,才能真正取得长久的成功和发展。就如同历史上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工匠一样,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突破,才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成就。而如果只是一味地葫芦依样,最终可能只会沦为平庸,无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。
葫芦依样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