葫蘆依樣

成語拼音

hú lu yī yàng

葫蘆依樣成語解釋

依樣畫葫蘆。比喻只是模仿,缺乏創造。

典故出處

清·周亮工《書影》第三卷:“工者不免優孟抵掌之誚,拙者至有葫蘆依樣之譏。”

成語典故

宋朝初年,翰林學士陶谷自以爲文筆高超、才能出衆,想好好表現一下升職,他勸宋太祖重視文字工作。趙匡胤以爲他的工作只是抄寫而已,說是依樣畫葫蘆。陶谷的目的沒有達到,就在住處牆上題詩:“堪笑翰林陶學士,年年依樣畫葫蘆”。

成語造句

他做事毫無創意,總是葫蘆依樣,別人怎麼做他就跟着怎麼做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,有一位手藝精湛的工匠叫李三。 李三自幼便對各種工藝有着濃厚的興趣和天賦,經過多年的鑽研和實踐,他的技藝越發爐火純青。 有一天,鎮上來了一位富有的商人,他想要定製一批獨特的工藝品。商人在衆多工匠中挑選,最終看中了李三的手藝。商人給李三提供了一個精美的葫蘆作爲樣本,要求李三按照這個葫蘆的樣子製作出一批一模一樣的工藝品。 李三拿到葫蘆後,仔細地觀察和研究,他深知要做到葫蘆依樣並非易事。他查閱了許多古籍和資料,尋找關於類似工藝的記載和技巧。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努力和嘗試,李三終於掌握了製作的關鍵。 他精心挑選材料,運用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和獨特的手法,一點一點地打造出了與樣本幾乎毫無差別的工藝品。當商人看到這批成品時,不禁大爲讚歎,對李三的手藝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。 然而,隨着時間的推移,李三發現自己陷入了一種困境。因爲他一直只是在模仿那個葫蘆,雖然技藝高超,但卻缺乏自己的創新和突破。他開始反思自己的創作之路,意識到不能一直只是葫蘆依樣,而應該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。 於是,李三決定走出舒適區,開始嘗試新的工藝和設計。他不再侷限於模仿他人,而是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,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風格。他的作品不僅在小鎮上備受推崇,還吸引了許多遠方的客人前來求購。 李三的故事也讓人們明白,雖然在一開始可以借鑑和模仿,但最終還是要勇於創新,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,才能真正取得長久的成功和發展。就如同歷史上許多偉大的藝術家和工匠一樣,他們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和突破,才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輝煌成就。而如果只是一味地葫蘆依樣,最終可能只會淪爲平庸,無法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記。

葫蘆依樣-成語圖片

葫蘆依樣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