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雀在后

成语拼音

huáng què zài hòu

黄雀在后成语解释

比喻伺机从后面袭击,也比喻有后顾之忧。

典故出处

汉·刘向《说苑·正谏》:“园中有树,其上有蝉,蝉高居悲鸣饮露,不知螳螂在其后也!螳螂委身曲跗欲取蝉,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。”

成语典故

春秋时期,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,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,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,带上弹弓到王宫花园去打鸟。吴王问他干什么,他说在看螳螂捕树上的蝉,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。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,就只好取消计划。

成语造句

猎人在追捕野兔,却不知一只凶猛的老虎在身后虎视眈眈,真是应了那句“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”。

成语故事

春秋时期,各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争斗。在一个名为卫国的小国里,有一位聪明机智的大臣名叫宁俞。 当时,卫国的国君卫庄公十分昏庸无能,他听信奸臣的谗言,弄得国内政治混乱,百姓生活困苦。宁俞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多次劝谏卫庄公,但卫庄公却根本不听。 在卫国的邻国晋国,有一位野心勃勃的国君晋景公。他一直觊觎卫国的土地和财富,想要找机会吞并卫国。晋景公见卫国国内混乱,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,于是他派遣大军攻打卫国。 卫国的军队在晋国军队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,很快就失去了大片领土。卫庄公这才慌了神,他急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。宁俞再次站出来,建议卫庄公向晋国求和,以避免卫国被彻底灭亡。 卫庄公无奈之下只好同意了宁俞的建议,派遣使者前往晋国求和。晋景公原本不想轻易放过卫国,但他又担心其他诸侯国趁机联合起来对抗他,于是便同意了卫国的求和。 然而,晋国的一位大臣却不甘心就这样放过卫国。他暗中向晋景公进言,说卫国虽然暂时求和,但一旦有机会,肯定会再次背叛晋国。晋景公觉得有道理,便决定在卫国国内安插一个眼线,随时监视卫国的一举一动。 这个眼线就是卫国的一位奸臣,他为了自己的私利,甘愿为晋国效力。他在卫国不断挑拨离间,制造混乱,使得卫国的局势更加动荡不安。 宁俞察觉到了这个奸臣的阴谋,他决定想办法除掉这个隐患。他经过深思熟虑,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划。 宁俞故意在公开场合与这个奸臣发生争吵,让他误以为宁俞对他有很大的敌意。然后,宁俞又故意透露出一些关于卫国军事机密的假消息,让这个奸臣以为自己得到了重要的情报。 这个奸臣果然上当了,他迫不及待地将这些假消息传递给了晋国。晋景公得到消息后,以为卫国又在密谋什么阴谋,于是再次派遣大军攻打卫国。 然而,当晋国军队到达卫国时,却发现中了宁俞的计。卫国早有准备,给晋国军队以迎头痛击。晋国军队损失惨重,不得不狼狈撤退。 而那个奸臣,也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被卫庄公识破,最终被处死。 这个故事中,晋国原本想要利用卫国的混乱来获取利益,却没想到自己反而中了宁俞的计,正所谓“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”。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保持警惕,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,而忽略了背后可能存在的危险。有时候,看似胜券在握,却可能在不经意间被别人算计。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,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
黄雀在后-成语图片

黄雀在后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