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雀在後
成語拼音
- huáng què zài hòu
黃雀在後成語解釋
- 比喻伺機從後面襲擊,也比喻有後顧之憂。
典故出處
- 漢·劉向《說苑·正諫》:“園中有樹,其上有蟬,蟬高居悲鳴飲露,不知螳螂在其後也!螳螂委身曲跗欲取蟬,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。”
成語典故
- 春秋時期,吳王壽夢要攻打楚國,並禁止大臣提反對意見,有一個大臣的兒子聽說後,帶上彈弓到王宮花園去打鳥。吳王問他幹什麼,他說在看螳螂捕樹上的蟬,而黃雀在後面等着喫螳螂。吳王覺得自己的處境同螳螂差不多,就只好取消計劃。
成語造句
- 獵人在追捕野兔,卻不知一隻兇猛的老虎在身後虎視眈眈,真是應了那句“螳螂捕蟬,黃雀在後”。
成語故事
- 春秋時期,各諸侯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和爭鬥。在一個名爲衛國的小國裏,有一位聰明機智的大臣名叫寧俞。
當時,衛國的國君衛莊公十分昏庸無能,他聽信奸臣的讒言,弄得國內政治混亂,百姓生活困苦。寧俞看在眼裏,急在心裏,多次勸諫衛莊公,但衛莊公卻根本不聽。
在衛國的鄰國晉國,有一位野心勃勃的國君晉景公。他一直覬覦衛國的土地和財富,想要找機會吞併衛國。晉景公見衛國國內混亂,覺得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,於是他派遣大軍攻打衛國。
衛國的軍隊在晉國軍隊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,很快就失去了大片領土。衛莊公這才慌了神,他急忙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。寧俞再次站出來,建議衛莊公向晉國求和,以避免衛國被徹底滅亡。
衛莊公無奈之下只好同意了寧俞的建議,派遣使者前往晉國求和。晉景公原本不想輕易放過衛國,但他又擔心其他諸侯國趁機聯合起來對抗他,於是便同意了衛國的求和。
然而,晉國的一位大臣卻不甘心就這樣放過衛國。他暗中向晉景公進言,說衛國雖然暫時求和,但一旦有機會,肯定會再次背叛晉國。晉景公覺得有道理,便決定在衛國國內安插一個眼線,隨時監視衛國的一舉一動。
這個眼線就是衛國的一位奸臣,他爲了自己的私利,甘願爲晉國效力。他在衛國不斷挑撥離間,製造混亂,使得衛國的局勢更加動盪不安。
寧俞察覺到了這個奸臣的陰謀,他決定想辦法除掉這個隱患。他經過深思熟慮,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計劃。
寧俞故意在公開場合與這個奸臣發生爭吵,讓他誤以爲寧俞對他有很大的敵意。然後,寧俞又故意透露出一些關於衛國軍事機密的假消息,讓這個奸臣以爲自己得到了重要的情報。
這個奸臣果然上當了,他迫不及待地將這些假消息傳遞給了晉國。晉景公得到消息後,以爲衛國又在密謀什麼陰謀,於是再次派遣大軍攻打衛國。
然而,當晉國軍隊到達衛國時,卻發現中了寧俞的計。衛國早有準備,給晉國軍隊以迎頭痛擊。晉國軍隊損失慘重,不得不狼狽撤退。
而那個奸臣,也因爲他的所作所爲被衛莊公識破,最終被處死。
這個故事中,晉國原本想要利用衛國的混亂來獲取利益,卻沒想到自己反而中了寧俞的計,正所謂“螳螂捕蟬,黃雀在後”。我們在生活中也應該保持警惕,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,而忽略了背後可能存在的危險。有時候,看似勝券在握,卻可能在不經意間被別人算計。只有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,才能在複雜的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。
黃雀在後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