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识之无
成语拼音
- bù shí zhī wú
不识之无成语解释
- 连“之”字、“无”字都不认识。形容人不识字,文化水平很低。
典故出处
- 唐·白居易《与元九书》:“仆始生六七月时,乳母抱弄于书屏下,有指‘无’字、‘之’字示仆者,仆虽口未能言,心已默识。”
成语典故
- 唐朝时期,大诗人白居易从小就聪明过人,据《新唐书》记载他生下的第7个月就能指认“之无”两字,他的乳母百试不差。他给元稹的信证实:“仆始生六七月时,乳母抱弄于书屏下,有指‘无’字、‘之’字示仆者,仆虽口未能言,心已默识。”。
成语造句
- 一个人如果连最基本的知识都不懂,简直可以说是不识之无,那他在社会上很难立足和发展。
成语故事
- 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个年轻人名叫阿明。
阿明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,父母整日为生计奔波,对他的教育也有所疏忽。阿明从小就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,到了十几岁,他竟然连最简单的字都不认识。
一天,阿明去镇上办事,路过一家学堂,里面传来朗朗的读书声。阿明被这声音吸引,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。他看到那些和他年龄相仿的孩子正坐在书桌前认真地读书写字,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羡慕和渴望。他意识到,自己错过了太多学习的机会。
从那以后,阿明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。他开始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自学,从最基础的认字开始。他向周围认识字的人请教,一个字一个字地积累。虽然过程很艰难,但他从未放弃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阿明逐渐认识了一些字,但是他深知自己的差距还很大。有一次,他看到别人拿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,而他却连书名都不认识。这让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无知。
为了能有更大的进步,阿明决定去拜访一位远近闻名的学者。学者听了他的经历后,被他的决心和毅力所打动,答应帮助他。在学者的指导下,阿明更加努力地学习,他的知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。
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,阿明终于不再是那个“不识之无”的人了。他不仅能够阅读各种书籍,还能自己书写文章。他用自己的知识改变了命运,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人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无论起点有多低,只要有决心和毅力,不断努力学习,就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,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就像阿明一样,即使一开始“不识之无”,但通过自己的努力,最终也能获得知识和成就。在历史上,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,比如匡衡凿壁偷光,车胤囊萤夜读等,他们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,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执着,克服重重困难,最终成为了有学问的人。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,珍惜学习的机会,不断提升自己。
不识之无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