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識之無

成語拼音

bù shí zhī wú

不識之無成語解釋

連“之”字、“無”字都不認識。形容人不識字,文化水平很低。

典故出處

唐·白居易《與元九書》:“僕始生六七月時,乳母抱弄於書屏下,有指‘無’字、‘之’字示僕者,僕雖口未能言,心已默識。”

成語典故

唐朝時期,大詩人白居易從小就聰明過人,據《新唐書》記載他生下的第7個月就能指認“之無”兩字,他的乳母百試不差。他給元稹的信證實:“僕始生六七月時,乳母抱弄於書屏下,有指‘無’字、‘之’字示僕者,僕雖口未能言,心已默識。”。

成語造句

一個人如果連最基本的知識都不懂,簡直可以說是不識之無,那他在社會上很難立足和發展。

成語故事

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年輕人名叫阿明。 阿明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,父母整日爲生計奔波,對他的教育也有所疏忽。阿明從小就沒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,到了十幾歲,他竟然連最簡單的字都不認識。 一天,阿明去鎮上辦事,路過一家學堂,裏面傳來朗朗的讀書聲。阿明被這聲音吸引,不由自主地走了進去。他看到那些和他年齡相仿的孩子正坐在書桌前認真地讀書寫字,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羨慕和渴望。他意識到,自己錯過了太多學習的機會。 從那以後,阿明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。他開始利用一切空閒時間自學,從最基礎的認字開始。他向周圍認識字的人請教,一個字一個字地積累。雖然過程很艱難,但他從未放棄。 隨着時間的推移,阿明逐漸認識了一些字,但是他深知自己的差距還很大。有一次,他看到別人拿着一本書看得津津有味,而他卻連書名都不認識。這讓他深刻地意識到自己的無知。 爲了能有更大的進步,阿明決定去拜訪一位遠近聞名的學者。學者聽了他的經歷後,被他的決心和毅力所打動,答應幫助他。在學者的指導下,阿明更加努力地學習,他的知識水平也在不斷提高。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,阿明終於不再是那個“不識之無”的人了。他不僅能夠閱讀各種書籍,還能自己書寫文章。他用自己的知識改變了命運,成爲了一個受人尊敬的人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無論起點有多低,只要有決心和毅力,不斷努力學習,就能夠彌補自己的不足,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。就像阿明一樣,即使一開始“不識之無”,但通過自己的努力,最終也能獲得知識和成就。在歷史上,也有許多類似的例子,比如匡衡鑿壁偷光,車胤囊螢夜讀等,他們都是在艱苦的條件下,憑藉着對知識的渴望和執着,克服重重困難,最終成爲了有學問的人。我們應該以他們爲榜樣,珍惜學習的機會,不斷提升自己。

不識之無-成語圖片

不識之無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