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识庐山真面目

成语拼音

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

不识庐山真面目成语解释

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。

典故出处

宋·苏轼《题西林壁》诗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

成语典故

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,它三面临江,山势十分雄伟,山清水秀,风景奇丽。它临江靠水,山上烟雾缥缈,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。苏轼写《题西林壁》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。

成语造句

我们在看待问题时有时会当局者迷,就如同“不识庐山真面目”,难以看清其本质和全貌。

成语故事

在古代,有一位名叫子瞻的文人,他才华横溢,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。 有一次,子瞻听闻庐山景色奇美,便决定前往一探究竟。他满怀期待地踏上了旅途,一路上兴致勃勃。当他终于来到庐山脚下,立刻被眼前的壮丽景象所震撼。山峰峻峭,云雾缭绕,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。 子瞻沿着山路攀登,一路上欣赏着各种奇妙的景色。他看到了飞流直下的瀑布,如银练般悬挂在山间;他看到了郁郁葱葱的树林,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;他看到了奇形怪状的岩石,仿佛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。子瞻被这些美景深深吸引,陶醉其中,流连忘返。 然而,随着他在庐山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,他发现自己似乎越来越难以看清庐山的全貌。有时候,他站在一处山峰上,觉得自己已经看到了庐山的真面目,可当他走到另一处地方,却又发现之前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部分。他开始陷入沉思,为何自己始终无法真正了解庐山呢? 有一天,子瞻遇到了一位在庐山居住多年的老者。他向老者请教自己的困惑,老者微微一笑,对他说:“你虽然看到了庐山的许多美景,但你只是从局部去看它,没有从更高的角度、更全面的视野去审视它。就如同人们在生活中,往往只看到眼前的事物,而忽略了背后的真相。” 子瞻听后,恍然大悟。他意识到自己就如同那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的人,因为身处庐山之中,被局部的景象所迷惑,而无法看清庐山的真正模样。 回到家中,子瞻将自己在庐山的经历和感悟写成了一篇文章。他在文中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局限性,也提醒人们在面对事物时,要学会跳出局限,以更宏观、更全面的视角去看待问题,否则就容易被表象所蒙蔽,无法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。 从此,“不识庐山真面目”这个成语便流传开来,它不仅提醒着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,更教导人们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,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看清这个世界。而子瞻的这段经历,也成为了后人不断思索和借鉴的宝贵财富。

不识庐山真面目-成语图片

不识庐山真面目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