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識廬山真面目
成語拼音
-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
不識廬山真面目成語解釋
- 比喻認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質。
典故出處
- 宋·蘇軾《題西林壁》詩:“橫看成嶺側成峯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”
成語典故
- 廬山因周武王時期高人匡俗結廬而居而得名,它三面臨江,山勢十分雄偉,山清水秀,風景奇麗。它臨江靠水,山上煙霧縹緲,人們很難看清它的真實面貌。蘇軾寫《題西林壁》:“橫看成嶺側成峯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”。
成語造句
- 我們在看待問題時有時會當局者迷,就如同“不識廬山真面目”,難以看清其本質和全貌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,有一位名叫子瞻的文人,他才華橫溢,對世間萬物都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慾望。
有一次,子瞻聽聞廬山景色奇美,便決定前往一探究竟。他滿懷期待地踏上了旅途,一路上興致勃勃。當他終於來到廬山腳下,立刻被眼前的壯麗景象所震撼。山峯峻峭,雲霧繚繞,彷彿置身於仙境之中。
子瞻沿着山路攀登,一路上欣賞着各種奇妙的景色。他看到了飛流直下的瀑布,如銀練般懸掛在山間;他看到了鬱鬱蔥蔥的樹林,彷彿一片綠色的海洋;他看到了奇形怪狀的岩石,彷彿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。子瞻被這些美景深深吸引,陶醉其中,流連忘返。
然而,隨着他在廬山停留的時間越來越長,他發現自己似乎越來越難以看清廬山的全貌。有時候,他站在一處山峯上,覺得自己已經看到了廬山的真面目,可當他走到另一處地方,卻又發現之前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部分。他開始陷入沉思,爲何自己始終無法真正瞭解廬山呢?
有一天,子瞻遇到了一位在廬山居住多年的老者。他向老者請教自己的困惑,老者微微一笑,對他說:“你雖然看到了廬山的許多美景,但你只是從局部去看它,沒有從更高的角度、更全面的視野去審視它。就如同人們在生活中,往往只看到眼前的事物,而忽略了背後的真相。”
子瞻聽後,恍然大悟。他意識到自己就如同那“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”的人,因爲身處廬山之中,被局部的景象所迷惑,而無法看清廬山的真正模樣。
回到家中,子瞻將自己在廬山的經歷和感悟寫成了一篇文章。他在文中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侷限性,也提醒人們在面對事物時,要學會跳出侷限,以更宏觀、更全面的視角去看待問題,否則就容易被表象所矇蔽,無法真正瞭解事物的本質。
從此,“不識廬山真面目”這個成語便流傳開來,它不僅提醒着人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,不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,更教導人們要有廣闊的視野和深刻的洞察力,只有這樣,才能真正看清這個世界。而子瞻的這段經歷,也成爲了後人不斷思索和借鑑的寶貴財富。
不識廬山真面目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