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辨菽麦

成语拼音

bù biàn shū mài

不辨菽麦成语解释

菽:豆子。分不清哪是豆子,哪是麦子。形容愚笨无知。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。

典故出处

《左传·成公十八年》:“周子有兄而无慧,不能辨菽麦,故不可立。”

成语典故

公元573年周历正月初五,晋国的栾书、中行偃派程滑杀死了晋厉公,葬在翼地的东门外边。随后,士鲂等人在京师迎按年仅14岁的周子为国君。当时,晋国的一些贵族为了自己把持朝政,很愿意事奉这位14岁的小国君,并且夸周子如何能干,如何聪明。周子有个哥哥,本应立为国君,但晋贵族们说:周子的哥哥是个白痴,连什么是豆子,什么是麦子都分不清,不能立为国君。  别看这位周子才14岁,还真有些小才能。一即位,他就对大夫们说:“我开始的愿望并没有到这个地步,现在虽然到了,这全是上天的意志。人们要求有国君,是为了让他发布命令。立了以后不听他的号令,那立他干什么?你们几位用得着我才立我为君,恭敬而听从国君,这是神灵所保佑的。”大夫们听了,回答说:“这正是下臣们的愿望,岂敢不唯命是听!”。

成语造句

他从小娇生惯养,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,甚至不辨菽麦,根本不知道各种农作物的区别。

成语故事

在古代,有一个富家子弟名叫李明。李明从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中,娇生惯养,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。 他终日游手好闲,对各种事务都毫不关心,也从未体验过生活的艰辛。他的父母虽然疼爱他,但却过于纵容,没有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养。 有一天,李明的父亲决定让他去管理家中的一些产业,希望他能逐渐成长起来,承担起家族的责任。然而,当李明来到田间,看到那些农作物时,他却一脸茫然,根本分不清什么是稻子,什么是麦子。 他甚至将菽和麦都混淆了,闹出了不少笑话。手下的农夫们看到他这副模样,都暗暗摇头,觉得他实在是无知到了极点。 有一次,李明在与其他富家子弟聚会时,有人故意考他一些关于农作物的知识。他支支吾吾,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来,最后竟然还答错了许多。这让他在众人面前丢尽了脸。 李明的父亲得知此事后,非常生气,他意识到自己对李明的教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。他严厉地批评了李明,并决定亲自教导他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知识。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李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,开始努力学习。他认真地观察各种农作物,向农夫们请教种植和管理的方法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终于能够分辨出菽麦等不同的农作物,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,不接触实际事物,就很容易变得无知和无能,就像李明一样连菽麦都分不清。我们应该注重实践,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,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。正如《论语》中所说:“吾少也贱,故多能鄙事。”只有经历过各种艰难困苦,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能力和智慧。同时,父母在教育子女时,也不能过度溺爱和放纵,要给予他们适当的锻炼和挑战,让他们能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独立和担当。

不辨菽麦-成语图片

不辨菽麦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