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辨菽麥

成語拼音

bù biàn shū mài

不辨菽麥成語解釋

菽:豆子。分不清哪是豆子,哪是麥子。形容愚笨無知。後形容缺乏實際生產知識。

典故出處

《左傳·成公十八年》:“周子有兄而無慧,不能辨菽麥,故不可立。”

成語典故

公元573年周曆正月初五,晉國的欒書、中行偃派程滑殺死了晉厲公,葬在翼地的東門外邊。隨後,士魴等人在京師迎按年僅14歲的周子爲國君。當時,晉國的一些貴族爲了自己把持朝政,很願意事奉這位14歲的小國君,並且誇周子如何能幹,如何聰明。周子有個哥哥,本應立爲國君,但晉貴族們說:周子的哥哥是個白癡,連什麼是豆子,什麼是麥子都分不清,不能立爲國君。  別看這位周子才14歲,還真有些小才能。一即位,他就對大夫們說:“我開始的願望並沒有到這個地步,現在雖然到了,這全是上天的意志。人們要求有國君,是爲了讓他發佈命令。立了以後不聽他的號令,那立他幹什麼?你們幾位用得着我才立我爲君,恭敬而聽從國君,這是神靈所保佑的。”大夫們聽了,回答說:“這正是下臣們的願望,豈敢不唯命是聽!”。

成語造句

他從小嬌生慣養,四體不勤,五穀不分,甚至不辨菽麥,根本不知道各種農作物的區別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,有一個富家子弟名叫李明。李明從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中,嬌生慣養,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。 他終日遊手好閒,對各種事務都毫不關心,也從未體驗過生活的艱辛。他的父母雖然疼愛他,但卻過於縱容,沒有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養。 有一天,李明的父親決定讓他去管理家中的一些產業,希望他能逐漸成長起來,承擔起家族的責任。然而,當李明來到田間,看到那些農作物時,他卻一臉茫然,根本分不清什麼是稻子,什麼是麥子。 他甚至將菽和麥都混淆了,鬧出了不少笑話。手下的農夫們看到他這副模樣,都暗暗搖頭,覺得他實在是無知到了極點。 有一次,李明在與其他富家子弟聚會時,有人故意考他一些關於農作物的知識。他支支吾吾,半天說不出個所以然來,最後竟然還答錯了許多。這讓他在衆人面前丟盡了臉。 李明的父親得知此事後,非常生氣,他意識到自己對李明的教育出現了嚴重的問題。他嚴厲地批評了李明,並決定親自教導他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和知識。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,李明逐漸認識到自己的不足,開始努力學習。他認真地觀察各種農作物,向農夫們請教種植和管理的方法。隨着時間的推移,他終於能夠分辨出菽麥等不同的農作物,也對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一個人如果長期生活在安逸的環境中,不接觸實際事物,就很容易變得無知和無能,就像李明一樣連菽麥都分不清。我們應該注重實踐,不斷學習和積累經驗,才能真正成長和進步。正如《論語》中所說:“吾少也賤,故多能鄙事。”只有經歷過各種艱難困苦,才能培養出真正的能力和智慧。同時,父母在教育子女時,也不能過度溺愛和放縱,要給予他們適當的鍛鍊和挑戰,讓他們能夠在成長過程中學會獨立和擔當。

不辨菽麥-成語圖片

不辨菽麥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