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贪为宝
成语拼音
- bù tān wé bǎo
不贪为宝成语解释
- 表示以不贪为可贵、崇高,也表示廉洁奉公。
典故出处
- 《左传.襄公十五年》,我以不贪为宝,尔以玉为宝,若以与我,皆丧宝也。
成语典故
- 春秋时,宋国有个人在山上开凿石料的时候,发现了一块宝玉。他非常高兴,便兜着它回家,请一个玉工来加以鉴别,玉工仔细看了后,赞不绝口地说:“这块玉好极了,没有一点毛病,是个宝贝啊。不过你得小心,别在人家面前露眼,让人家把它偷了去!” 其实,这人请玉工来家,已经引起了邻居的注意。原来,平时极少有人上他家,这回玉工突然来,有人便不时进来张望。宋人心里不安,怕有个闪失空欢喜一场,便把宝玉秘密藏好。尽管如此,他还是担心宝玉会被盗走。如果把它卖掉,又怕不知它的真正价值,给别人占了便宜。他考虑来考虑去,最后决定把它赠送给一个有身份的人,这样多少还能留下些人情。过了几天,他见没人发现,便带了宝玉悄悄地前往都城。 到了都城,他去见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,献上了宝玉,子罕不解地问:“你把如此贵重的宝物送给我,大概是要我帮你办什么事吧?不过,我是从来不接受别人赠送的礼物的。” 宋人慌忙摇头说:“我没什么事要您帮我办。据玉工鉴定,这块宝玉是稀有之物,所以我要献给您。”子罕再次拒绝说:“我决不能收下这宝玉。因为如果收下了,你和我都丧失了宝。” 宋人听不懂子罕这话的意思,只是呆呆地望着他。只听子罕继续说道:“我以不贪为宝,而你以玉为宝。你把玉给了我,当然丧失了宝,但我收下了你的玉,也就丧失了不贪这个宝。这样,双方都丧失了宝。” 宋人见子罕说了这通不收宝玉的道理,也无可奈何,只得实告道:“小民留下宝玉不得安宁,所以特地到都城来献给您。” 子罕沉思了一会儿,叫宋人暂时留下。接着,命一位玉工为这块宝玉雕琢,把它送到市场上去卖掉,把钱交给宋人,然后派人护送他回家。
成语造句
- 一个人如果能真正做到不贪为宝,那么他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就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。
成语故事
- 春秋时期,有一个宋国人叫子罕。他为官清正廉洁,深受百姓的爱戴。
当时,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块宝玉,他心想,如此珍贵的宝物一定要献给一个有地位、有身份的人。于是,他带着宝玉来到了子罕的府上,想要把宝玉献给子罕。子罕见到这个人带着宝玉前来,并没有露出惊喜的神色,而是平静地看着他。
这个人连忙把子罕拉到一旁,神秘兮兮地说:“大人,这可是一块绝世宝玉啊,价值连城,我特意拿来献给您。”子罕摇了摇头,淡淡地说:“我以不贪为宝,你以玉为宝。如果你把玉给了我,那我们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贝。”这个人听了子罕的话,十分惊讶,他不明白为什么子罕会拒绝这样一份贵重的礼物。
子罕接着解释道:“我认为,为官者应该秉持廉洁奉公的原则,不应该贪图财物。如果我收下了你的宝玉,那么我可能就会变得贪婪,失去了自己的本心和原则。而你,这块宝玉原本就是你的心爱之物,如果你因为一时的冲动而把它送给我,你也会失去你所珍视的东西。”这个人听了子罕的话,恍然大悟,他对子罕的高尚品德敬佩不已。
子罕不贪为宝的故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宋国,人们都对子罕的清正廉洁赞叹有加。在那个时代,许多官员都因为贪婪而受到百姓的唾弃,而子罕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一个廉洁的榜样。
《左传》中曾记载了子罕的这一事迹,他的这种高尚品德成为了后世为官者学习的典范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有许多像子罕这样的清正廉洁之士,他们不为金钱和权力所诱惑,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,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。
不贪为宝这个成语,不仅仅是在告诫为官者要廉洁自律,更是在提醒每一个人,要珍惜自己内心的那份纯真和善良,不要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。在当今社会,我们依然需要弘扬这种不贪的精神,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公平、公正、廉洁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不贪为宝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