矫枉过当

成语拼音

jiǎo wǎng guò dāng

矫枉过当成语解释

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。同矫枉过正”。

典故出处

清·周亮工《书影》卷四石公此论,未为不是;惜乎矫枉过当,遂开后人口实。”

成语典故

盖文人矫枉过当,有为而言也。★清·施闰章《重刻〈何大复诗集〉序》

成语造句

他在纠正错误的时候,由于用力过猛,出现了矫枉过当的情况,结果造成了新的问题。

成语故事

在历史的长河中,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。 在某个朝代,国家经历了一段动荡时期。由于之前的一些不当政策和混乱管理,社会秩序出现了严重问题,民生凋敝,盗贼横行。新登基的皇帝决心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,让国家重新走向繁荣稳定。 皇帝广纳贤才,召集了一批有识之士来协助他治理国家。其中有一位大臣,他满怀热情和决心,积极地为皇帝出谋划策。在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时,这位大臣表现得尤为激进。他一心想要快速地纠正过去的错误,让国家迅速恢复生机。 然而,在实施过程中,他却逐渐走向了极端。比如,对于一些轻微的违法行为,他也采取了极其严厉的惩罚措施,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。在整顿官场风气时,他对一些曾经有过些许瑕疵的官员也毫不留情地进行严惩,导致许多官员人人自危,不敢放手做事。 同时,在经济政策上,为了快速提升国家的财力,他过度地加重了百姓的赋税,使得百姓生活负担急剧增加,怨声载道。他原本是为了矫枉,想要将国家从混乱中拉出来,但却因为用力过猛,导致了过当的结果。 这种矫枉过当的做法,引起了其他大臣的担忧和反对。他们纷纷向皇帝进谏,指出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和危机。皇帝在经过深思熟虑后,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,于是找来那位大臣,与他推心置腹地交谈。 皇帝引用历史上的事例,向大臣说明矫枉需要适度,不能过当,否则可能会引发更多的麻烦。大臣在皇帝的耐心劝导下,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。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,调整策略,不再一味地追求快速和极端,而是更加注重平衡和适度。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努力,国家逐渐走上了正轨。社会秩序慢慢恢复,百姓的生活也逐渐改善。而那位大臣也从这次经历中吸取了教训,明白了矫枉过当的危害,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加谨慎和理智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在面对问题和错误时,我们固然需要去纠正和改变,但一定要把握好度,不能因为急于求成而走向极端,否则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。就如同在人生的道路上,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恰当的分寸,才能更好地前行。

矫枉过当-成语图片

矫枉过当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