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不可失,时不再来
成语拼音
- jī bù kě shī,shí bù zài lái
机不可失,时不再来成语解释
- 指时机难得,必需抓紧,不可错过。
典故出处
- 《旧五代史·晋书·安重荣传》:“仰认睿智,深惟匿瑕,其如天道人心,难以违拒,须知机不可失,时不再来。”
成语典故
- 公元前203年,汉将韩信灭了齐国,被刘邦封为齐王,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韩信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,劝他不要跟随刘邦而自立为王,可以与楚汉三分天下,认为是机不可失,时不再来。韩信没有采纳蒯通的意见。
成语造句
- 机会稍纵即逝,一定要牢牢抓住,因为机不可失,时不再来,一旦错过可能就再也没有这样的好时机了。
成语故事
- 在古代,有一个诸侯国名为卫国。卫国的国君卫文公是一位有雄心壮志的君主,他一心想要让卫国变得强大起来。
当时,卫国周边的局势变幻莫测,其他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和冲突。卫文公一直密切关注着这些动态,希望能从中找到机会来拓展卫国的势力范围。
有一次,卫国的邻国发生了内乱,国家陷入了混乱之中。卫文公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,他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是否要出兵干预。一些大臣认为此时出兵风险太大,可能会让卫国陷入困境。但卫文公却有着不同的看法,他深知“机不可失,时不再来”的道理。
他引用了历史上的一些事例,比如齐桓公抓住时机称霸诸侯的故事,来说明机会的重要性。他对大臣们说:“如今邻国混乱,正是我们卫国崛起的好时机。如果我们犹豫不决,错过了这个机会,那么以后可能再也不会有这样的良机了。”
在卫文公的坚持下,卫国果断出兵。由于邻国正处于混乱之中,卫国的军队进展顺利,很快就取得了不少胜利,占领了一些重要的地区。
通过这次行动,卫国的势力得到了显著增强,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也有所提升。卫文公的果断决策和对时机的准确把握,成为了卫国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
而那些当初反对出兵的大臣们,也深刻认识到了卫文公的远见卓识。他们明白了在关键时刻,必须要有勇气去抓住机会,否则就会错失良机,追悔莫及。
从那以后,卫国更加注重对周边局势的观察和分析,随时准备抓住可能出现的机会。而“机不可失,时不再来”这句话,也成为了卫国朝堂和民间时常提及的名言警句,提醒着人们要珍惜每一个可能改变命运的时机。这个故事也被后世传颂,成为了教导人们把握机会的经典范例。
机不可失,时不再来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