機不可失,時不再來
成語拼音
- jī bù kě shī,shí bù zài lái
機不可失,時不再來成語解釋
- 指時機難得,必需抓緊,不可錯過。
典故出處
- 《舊五代史·晉書·安重榮傳》:“仰認睿智,深惟匿瑕,其如天道人心,難以違拒,須知機不可失,時不再來。”
成語典故
- 公元前203年,漢將韓信滅了齊國,被劉邦封爲齊王,韓信的謀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勢後認爲韓信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,勸他不要跟隨劉邦而自立爲王,可以與楚漢三分天下,認爲是機不可失,時不再來。韓信沒有采納蒯通的意見。
成語造句
- 機會稍縱即逝,一定要牢牢抓住,因爲機不可失,時不再來,一旦錯過可能就再也沒有這樣的好時機了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,有一個諸侯國名爲衛國。衛國的國君衛文公是一位有雄心壯志的君主,他一心想要讓衛國變得強大起來。
當時,衛國周邊的局勢變幻莫測,其他諸侯國之間時常發生戰爭和衝突。衛文公一直密切關注着這些動態,希望能從中找到機會來拓展衛國的勢力範圍。
有一次,衛國的鄰國發生了內亂,國家陷入了混亂之中。衛文公敏銳地察覺到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,他立刻召集大臣們商議是否要出兵干預。一些大臣認爲此時出兵風險太大,可能會讓衛國陷入困境。但衛文公卻有着不同的看法,他深知“機不可失,時不再來”的道理。
他引用了歷史上的一些事例,比如齊桓公抓住時機稱霸諸侯的故事,來說明機會的重要性。他對大臣們說:“如今鄰國混亂,正是我們衛國崛起的好時機。如果我們猶豫不決,錯過了這個機會,那麼以後可能再也不會有這樣的良機了。”
在衛文公的堅持下,衛國果斷出兵。由於鄰國正處於混亂之中,衛國的軍隊進展順利,很快就取得了不少勝利,佔領了一些重要的地區。
通過這次行動,衛國的勢力得到了顯著增強,在諸侯國中的地位也有所提升。衛文公的果斷決策和對時機的準確把握,成爲了衛國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。
而那些當初反對出兵的大臣們,也深刻認識到了衛文公的遠見卓識。他們明白了在關鍵時刻,必須要有勇氣去抓住機會,否則就會錯失良機,追悔莫及。
從那以後,衛國更加註重對周邊局勢的觀察和分析,隨時準備抓住可能出現的機會。而“機不可失,時不再來”這句話,也成爲了衛國朝堂和民間時常提及的名言警句,提醒着人們要珍惜每一個可能改變命運的時機。這個故事也被後世傳頌,成爲了教導人們把握機會的經典範例。
機不可失,時不再來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