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
成语拼音
- jū gōng jìn cuì,sǐ ér hòu yǐ
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成语解释
- 鞠躬:弯着身子,表示恭敬、谨慎;尽瘁:竭尽劳苦;已:停止。指勤勤恳恳,竭尽心力,到死为止。
典故出处
- 三国·蜀·诸葛亮《后出师表》:“臣鞠躬尽力,死而后已。”
成语典故
- 三国时期,蜀主刘备死后,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,他只知享乐,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。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,南征孟获,积极准备两次北伐,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《后出师表》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。
成语造句
- 他为了公司的发展,日夜操劳,真可谓是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
成语故事
- 在那战火纷飞的三国时期,有一位伟大的人物,他的名字叫诸葛亮。
诸葛亮自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后,便一心辅佐刘备,为其出谋划策,建立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。刘备临终前,将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,希望他能继续辅佐刘禅,维持蜀汉的稳定与发展。
诸葛亮深知责任重大,他夙兴夜寐,殚精竭虑地处理国家事务。为了实现恢复汉室的目标,他多次亲自率领大军北伐中原。在北伐的过程中,他事无巨细,都亲自过问和安排。无论是军队的调遣、粮草的筹备,还是战略的制定,他都全力以赴,力求做到最好。
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,如兵力不足、粮草匮乏等,但诸葛亮始终没有放弃。他不断地鼓舞士气,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。在战场上,他指挥若定,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一次次战胜敌人。
然而,长期的劳累和操心让诸葛亮的身体每况愈下。但他依然坚守岗位,不肯休息。他的属下们都劝他保重身体,但他总是说:“先帝托孤于我,我怎能不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”
终于,在一次北伐途中,诸葛亮积劳成疾,一病不起。即使在病榻上,他仍然心系国家大事,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做出安排。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,他还念念不忘蜀汉的未来和刘禅的安危。
诸葛亮逝世后,蜀汉的将士和百姓们都深感悲痛。他的忠诚和奉献精神,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。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。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不衰,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努力奋斗。正如《三国志》中所记载的那样,诸葛亮“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”,他的功绩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。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,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,为蜀汉的兴衰荣辱付出了一切,他的名字成为了忠诚与奉献的代名词,他的故事也让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这一成语更加熠熠生辉。
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