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犬不留
成语拼音
- jī quǎn bù liú
鸡犬不留成语解释
- 形容屠杀残酷,连鸡狗都不能幸免。
典故出处
- 《三国志·荀彧传》:“引军从泗南攻取虑、睢陵、夏丘诸县,皆屠之,鸡犬亦尽,墟邑无复行人。”
成语典故
- 春秋时期,孔子在鲁国遭到排挤后,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,先后在卫、宋、郑等地碰壁与受到磨难后,弟子劝阻他不要赴晋,他一意孤行,在中牟城见到阳虎屠城,城内鸡犬不留的惨象,终于让孔子放弃去晋国的念头,一心去陈国推销“仁政”。
成语造句
- 敌人进村后烧杀抢掠,真是做到了鸡犬不留。
成语故事
-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落里,生活着一群淳朴的百姓。这个村落虽然并不富裕,但人们和睦相处,过着平静的日子。
然而,有一天,一个残暴的军阀带领着他的军队路过这里。这个军阀以凶狠残忍著称,他所到之处常常是生灵涂炭。当他看到这个村落时,心中涌起了贪婪的念头。他觊觎村民们的财物和粮食,决定对这个村落进行洗劫。
村民们得知这个消息后,惊恐万分,但他们并没有退缩,而是团结起来准备抵抗。可是,他们手中的农具又怎能敌得过军阀的精锐武器呢。军阀的军队如恶狼一般扑向村落,他们肆意抢夺财物,烧毁房屋,对村民们大打出手。
在这场浩劫中,村落变得满目疮痍,许多村民失去了生命。那个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,如今只剩下一片死寂。军阀的残暴行径令人发指,他真的做到了让这个村落鸡犬不留。
历史上,这样的悲剧并不罕见。在战乱频繁的年代,无数无辜的百姓遭受着这样的苦难。就如同在一些乱世之中,一些残暴的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,不惜对百姓痛下杀手,让一个个地方沦为废墟。
《史记》中也曾记载过类似的悲惨场景,百姓们在战乱中流离失所,生命如同蝼蚁般被轻易践踏。而这个村落的遭遇,只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小小的缩影。它警示着后人,战争的残酷和暴力的可怕。我们应当珍惜和平,努力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,不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。
时光流转,虽然那个村落已经不复存在,但它的故事却被流传下来,成为人们铭记历史、反思暴力的一个深刻教训。我们要永远记住,鸡犬不留的惨状是我们永远都不希望看到再次出现的。
鸡犬不留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