雞犬不留

成語拼音

jī quǎn bù liú

雞犬不留成語解釋

形容屠殺殘酷,連雞狗都不能倖免。

典故出處

《三國志·荀彧傳》:“引軍從泗南攻取慮、睢陵、夏丘諸縣,皆屠之,雞犬亦盡,墟邑無復行人。”

成語典故

春秋時期,孔子在魯國遭到排擠後,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,先後在衛、宋、鄭等地碰壁與受到磨難後,弟子勸阻他不要赴晉,他一意孤行,在中牟城見到陽虎屠城,城內雞犬不留的慘象,終於讓孔子放棄去晉國的念頭,一心去陳國推銷“仁政”。

成語造句

敵人進村後燒殺搶掠,真是做到了雞犬不留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一個小村落裏,生活着一羣淳樸的百姓。這個村落雖然並不富裕,但人們和睦相處,過着平靜的日子。 然而,有一天,一個殘暴的軍閥帶領着他的軍隊路過這裏。這個軍閥以兇狠殘忍著稱,他所到之處常常是生靈塗炭。當他看到這個村落時,心中涌起了貪婪的念頭。他覬覦村民們的財物和糧食,決定對這個村落進行洗劫。 村民們得知這個消息後,驚恐萬分,但他們並沒有退縮,而是團結起來準備抵抗。可是,他們手中的農具又怎能敵得過軍閥的精銳武器呢。軍閥的軍隊如惡狼一般撲向村落,他們肆意搶奪財物,燒燬房屋,對村民們大打出手。 在這場浩劫中,村落變得滿目瘡痍,許多村民失去了生命。那個曾經充滿歡聲笑語的地方,如今只剩下一片死寂。軍閥的殘暴行徑令人髮指,他真的做到了讓這個村落雞犬不留。 歷史上,這樣的悲劇並不罕見。在戰亂頻繁的年代,無數無辜的百姓遭受着這樣的苦難。就如同在一些亂世之中,一些殘暴的統治者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慾,不惜對百姓痛下殺手,讓一個個地方淪爲廢墟。 《史記》中也曾記載過類似的悲慘場景,百姓們在戰亂中流離失所,生命如同螻蟻般被輕易踐踏。而這個村落的遭遇,只是歷史長河中一個小小的縮影。它警示着後人,戰爭的殘酷和暴力的可怕。我們應當珍惜和平,努力維護社會的安定與和諧,不讓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。 時光流轉,雖然那個村落已經不復存在,但它的故事卻被流傳下來,成爲人們銘記歷史、反思暴力的一個深刻教訓。我們要永遠記住,雞犬不留的慘狀是我們永遠都不希望看到再次出現的。

雞犬不留-成語圖片

雞犬不留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