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血未干

成语拼音

kǒu xuè wèi gān

口血未干成语解释

古时订立盟约,要在嘴上涂上牲口的血。指订约不久就毁约。

典故出处

《左传·襄公九年》:“与大国盟,口血未干而背之,可乎?”

成语典故

春秋时期,各诸侯国不断打仗,晋国联合鲁国进攻郑国,郑国见他们来势凶猛,只好派代表公子马非到戏地与晋国大将荀偃歃血为盟,签订合约。不久,楚国派兵来进攻郑国,晋国坐视不救,公子马非认为晋国口血未干而不救就与楚结盟。

成语造句

刚刚签订的协议,对方竟然就违背了,真可谓是口血未干啊。

成语故事

春秋时期,各诸侯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,经常互相结盟又互相攻伐。 当时,郑国夹在晋国和楚国这两个大国之间,处境十分艰难。有一次,郑国与晋国结盟,两国的国君举行了庄重的盟誓仪式。在仪式上,双方歃血为盟,郑文公信誓旦旦地表示会遵守盟约。然而,没过多久,楚国因为不满郑国与晋国结盟,就出兵攻打郑国。郑国难以抵挡楚国的进攻,无奈之下,郑文公又决定与楚国结盟,背弃了与晋国的盟约。 晋国国君得知这个消息后,勃然大怒,他认为郑国的行为是对晋国极大的不尊重和背叛。他气愤地说:“郑国与我们歃血结盟,盟誓之时口血未干,竟然就背叛了盟约,实在是可恶至极!”于是,晋国立刻召集军队,准备攻打郑国,以惩罚郑国的背信弃义。 晋国的大臣们也对郑国的行为感到愤慨,他们纷纷支持国君攻打郑国。在晋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攻击下,郑国陷入了困境。郑文公此时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,但为时已晚。 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在那个战乱频繁的时代,诸侯国之间的盟约是多么脆弱。“口血未干”这个成语也就此流传下来,用来形容刚刚订立盟约,墨迹还未干就违背了盟约,强调了背信弃义的行为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,这也反映出了政治斗争的复杂和残酷。正如《左传》中所记载的许多历史事件一样,它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性的复杂。盟约本应是庄重而神圣的,但在利益的驱使下,却常常被轻易地打破。这个成语提醒着人们,在与人交往和承诺时,要保持诚信,不可轻易违背自己的诺言,否则将会遭到他人的唾弃和历史的谴责。 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也应该汲取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教训,坚守自己的承诺和原则,以真诚和守信待人,共同营造一个和谐、诚信的社会环境。无论是国家之间的关系,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,诚信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石,只有这样,才能建立起稳定、持久的关系。

口血未干-成语图片

口血未干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