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血未乾

成語拼音

kǒu xuè wèi gān

口血未乾成語解釋

古時訂立盟約,要在嘴上塗上牲口的血。指訂約不久就毀約。

典故出處

《左傳·襄公九年》:“與大國盟,口血未乾而背之,可乎?”

成語典故

春秋時期,各諸侯國不斷打仗,晉國聯合魯國進攻鄭國,鄭國見他們來勢兇猛,只好派代表公子馬非到戲地與晉國大將荀偃歃血爲盟,簽訂合約。不久,楚國派兵來進攻鄭國,晉國坐視不救,公子馬非認爲晉國口血未乾而不救就與楚結盟。

成語造句

剛剛簽訂的協議,對方竟然就違背了,真可謂是口血未乾啊。

成語故事

春秋時期,各諸侯國之間爲了各自的利益,經常互相結盟又互相攻伐。 當時,鄭國夾在晉國和楚國這兩個大國之間,處境十分艱難。有一次,鄭國與晉國結盟,兩國的國君舉行了莊重的盟誓儀式。在儀式上,雙方歃血爲盟,鄭文公信誓旦旦地表示會遵守盟約。然而,沒過多久,楚國因爲不滿鄭國與晉國結盟,就出兵攻打鄭國。鄭國難以抵擋楚國的進攻,無奈之下,鄭文公又決定與楚國結盟,背棄了與晉國的盟約。 晉國國君得知這個消息後,勃然大怒,他認爲鄭國的行爲是對晉國極大的不尊重和背叛。他氣憤地說:“鄭國與我們歃血結盟,盟誓之時口血未乾,竟然就背叛了盟約,實在是可惡至極!”於是,晉國立刻召集軍隊,準備攻打鄭國,以懲罰鄭國的背信棄義。 晉國的大臣們也對鄭國的行爲感到憤慨,他們紛紛支持國君攻打鄭國。在晉國強大的軍事力量攻擊下,鄭國陷入了困境。鄭文公此時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,但爲時已晚。 這個故事充分體現了在那個戰亂頻繁的時代,諸侯國之間的盟約是多麼脆弱。“口血未乾”這個成語也就此流傳下來,用來形容剛剛訂立盟約,墨跡還未乾就違背了盟約,強調了背信棄義的行爲。在歷史的長河中,類似的事情屢見不鮮,這也反映出了政治鬥爭的複雜和殘酷。正如《左傳》中所記載的許多歷史事件一樣,它爲我們展現了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和人性的複雜。盟約本應是莊重而神聖的,但在利益的驅使下,卻常常被輕易地打破。這個成語提醒着人們,在與人交往和承諾時,要保持誠信,不可輕易違背自己的諾言,否則將會遭到他人的唾棄和歷史的譴責。 在現實生活中,我們也應該汲取這個成語所蘊含的教訓,堅守自己的承諾和原則,以真誠和守信待人,共同營造一個和諧、誠信的社會環境。無論是國家之間的關係,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,誠信都是至關重要的基石,只有這樣,才能建立起穩定、持久的關係。

口血未乾-成語圖片

口血未乾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