郐下无讥

成语拼音

kuài xià wú jī

郐下无讥成语解释

指微不足道。

典故出处

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吴公子札来聘……为之歌《陈》,曰‘国无主,其能久乎!’自《郐》以下无讥焉。”杜预注:“《郐》第十三,《曹》第十四。言季子闻此二国歌,不复讥论之,以其微也。”

成语典故

春秋时期,吴国的公子季札自幼精通音乐,他访问鲁国时,鲁国请他欣赏周代的乐舞。鲁国的乐工演奏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乐曲,对于各诸侯国的乐曲都有褒贬评论,但从演奏郐国的《郐风》以后,他就没有再表示意见了。

成语造句

这个地方虽然没有什么特别出色之处,但也不至于郐下无讥,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。

成语故事

在春秋时期,各诸侯国之间相互竞争、纷争不断。在众多诸侯国中,有一个名为郐国的小国。 郐国虽然不大,但也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。然而,郐国的国君和大臣们却逐渐变得昏庸无道、奢侈享乐。他们不理政事,不关心百姓的疾苦,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,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。 由于国君的不作为,郐国的政治日益腐败,国力也逐渐衰落。周边的诸侯国看到郐国如此衰败,都对其虎视眈眈,想要吞并它。 在这个时候,郑国逐渐崛起。郑国的国君是一位有雄心壮志的人,他渴望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势力。当他看到郐国的现状后,便决定对郐国发动进攻。 郑国的军队在准备充分后,迅速向郐国进发。郐国的国君和大臣们得知郑国来袭的消息后,惊慌失措,完全没有应对之策。他们平时沉迷于享乐,根本没有训练有素的军队来抵抗郑国的进攻。 很快,郑国的军队就攻破了郐国的城池,郐国的国君和大臣们纷纷逃亡。郐国就这样轻易地被郑国吞并了。 事后,人们在评论郐国的灭亡时,纷纷感慨道:“郐国如此衰败,实在是没有什么可讥讽的了。”因为郐国自身的问题已经如此严重,它的灭亡似乎是一种必然,已经无需过多的批评和指责。 “郐下无讥”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,它用来形容一个国家、组织或个人已经糟糕到了极点,没有什么值得再去批评或讽刺的了。这个成语也提醒着人们,要时刻保持警醒,不能因为一时的安逸和享乐而忽视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,否则就可能会像郐国一样走向灭亡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类似郐国的例子,它们因为自身的种种问题而最终被淘汰。我们应当从这些例子中吸取教训,不断努力,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,以避免重蹈覆辙。同时,我们也应该对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和事物保持一份理解和宽容,因为有时候,他们可能已经处于“郐下无讥”的状态,过多的批评和指责并不能解决问题,反而可能会让情况变得更糟。

郐下无讥-成语图片

郐下无讥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