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木南门

成语拼音

lì mù nán mén

立木南门成语解释

立木:竖木于地上。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、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。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。

典故出处

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:“令既具,未布,恐民之不信,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,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,民怪之,莫敢徙……有一人行徒之,辄予五十金,以明不欺。”

成语典故

战国时期,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,新法公布以后,为使人们相信新法一定要执行,商鞅命人在国都南门处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,声明谁搬动到北门就赏五十金。有一个胆大而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,人们认为商鞅言出必行就按新法行事。

成语造句

商鞅为了取信于民,在都城南门立木,最终达到了立木南门的效果,成功推行了变法。

成语故事

在很久以前的秦国,秦孝公即位后,决心图强改革,便下令招贤纳士。商鞅自卫国入秦,向秦孝公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主张。 商鞅深知,要想让变法顺利推行,必须取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。然而,百姓们对新的法令往往持怀疑态度,担心官府不能真正兑现承诺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商鞅想出了一个奇特的办法。他让人在秦国都城的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,并当众宣布:如果有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,就赏赐给他十金。这个消息一传出,立刻引起了百姓们的议论纷纷,大家都觉得很不可思议,这么简单的事情怎么会有这么丰厚的赏赐呢,都认为这只是官府的一个玩笑,所以没有人敢去尝试。 商鞅见无人响应,便把赏金提高到了五十金。重赏之下必有勇夫,终于有一个人站了出来,他扛起木头就往北门走去。百姓们都跟在他后面,想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。当这个人顺利地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后,商鞅果然当众兑现了五十金的赏赐。 这件事立刻传遍了整个秦国,百姓们对商鞅的话开始深信不疑。商鞅也趁热打铁,开始推行他的变法。他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法令,涉及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各个方面。虽然在变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力,但由于百姓们对商鞅有了信任,变法还是得以顺利实施。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,国力日益强盛,逐渐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。而“立木南门”这个故事也流传了下来,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成语,用来形容通过某种行动来取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。 正如《史记》中记载:“令既具,未布,恐民之不信,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,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。民怪之,莫敢徙。复曰‘能徙者予五十金’。有一人徙之,辄予五十金,以明不欺。卒下令。”这正是对商鞅立木南门这一事件的真实写照。 这个成语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。在生活和工作中,信任是非常重要的。我们要像商鞅一样,通过实际行动来赢得他人的信任,只有这样,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,实现自己的目标。同时,我们也要明白,建立信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,始终坚守自己的承诺。

立木南门-成语图片

立木南门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