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木南門
成語拼音
- lì mù nán mén
立木南門成語解釋
- 立木:豎木於地上。用具體事實來證明新的法令、制度一定要推行開來。多用於形容取信於民。
典故出處
- 《史記·商君列傳》:“令既具,未布,恐民之不信,已乃立三丈於國都市南門,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,民怪之,莫敢徙……有一人行徒之,輒予五十金,以明不欺。”
成語典故
- 戰國時期,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進行變法,新法公佈以後,爲使人們相信新法一定要執行,商鞅命人在國都南門處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,聲明誰搬動到北門就賞五十金。有一個膽大而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,人們認爲商鞅言出必行就按新法行事。
成語造句
- 商鞅爲了取信於民,在都城南門立木,最終達到了立木南門的效果,成功推行了變法。
成語故事
- 在很久以前的秦國,秦孝公即位後,決心圖強改革,便下令招賢納士。商鞅自衛國入秦,向秦孝公提出了一系列的變法主張。
商鞅深知,要想讓變法順利推行,必須取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。然而,百姓們對新的法令往往持懷疑態度,擔心官府不能真正兌現承諾。
爲了解決這個問題,商鞅想出了一個奇特的辦法。他讓人在秦國都城的南門豎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,並當衆宣佈:如果有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,就賞賜給他十金。這個消息一傳出,立刻引起了百姓們的議論紛紛,大家都覺得很不可思議,這麼簡單的事情怎麼會有這麼豐厚的賞賜呢,都認爲這只是官府的一個玩笑,所以沒有人敢去嘗試。
商鞅見無人響應,便把賞金提高到了五十金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,終於有一個人站了出來,他扛起木頭就往北門走去。百姓們都跟在他後面,想看看到底會發生什麼。當這個人順利地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後,商鞅果然當衆兌現了五十金的賞賜。
這件事立刻傳遍了整個秦國,百姓們對商鞅的話開始深信不疑。商鞅也趁熱打鐵,開始推行他的變法。他制定了一系列嚴厲的法令,涉及政治、經濟、軍事等各個方面。雖然在變法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阻力,但由於百姓們對商鞅有了信任,變法還是得以順利實施。
秦國在商鞅變法後,國力日益強盛,逐漸成爲了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。而“立木南門”這個故事也流傳了下來,成爲了一個經典的成語,用來形容通過某種行動來取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。
正如《史記》中記載:“令既具,未布,恐民之不信,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,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。民怪之,莫敢徙。復曰‘能徙者予五十金’。有一人徙之,輒予五十金,以明不欺。卒下令。”這正是對商鞅立木南門這一事件的真實寫照。
這個成語故事也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啓示。在生活和工作中,信任是非常重要的。我們要像商鞅一樣,通過實際行動來贏得他人的信任,只有這樣,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,實現自己的目標。同時,我們也要明白,建立信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需要我們持之以恆地努力,始終堅守自己的承諾。
立木南門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