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正言顺

成语拼音

míng zhèng yán shùn

名正言顺成语解释

名:名分,名义;顺:合理、顺当。原指名分正当,说话合理。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,道理也说得通。

典故出处

《论语·子路》“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利。”

成语典故

春秋时期,子路问孔子:“卫君想请你帮他理政,您将先做什么?”孔子说:“先正名分。”子路说:“老师,您太迂腐了,名分有什么好正的?”孔子说:“你真鲁莽.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,事不成则教化不兴,教化不兴则刑罚不当,刑罚不当则老百姓不知所措。所以要先正名”。后以“名正言顺”谓作事理由正当而充分, 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。

成语造句

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晋升,现在的职位可谓是名正言顺。

成语故事

在春秋时期,各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。卫国是其中一个诸侯国,当时卫国的国君是卫桓公。 卫桓公的弟弟州吁野心勃勃,一直妄图夺取卫国的君位。州吁平日里就喜欢结交一些勇猛好斗之人,并且经常做出一些违背礼仪道德的事情,卫桓公对他多次进行斥责,但州吁并未悔改。 终于有一天,州吁趁卫桓公不备,发动政变,杀死了卫桓公,自己当上了卫国的国君。然而,他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卫国许多大臣和百姓的反对,因为他的君位来得并不正当。 州吁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,试图通过对外发动战争来转移国内的矛盾和注意力。他带领卫国军队攻打郑国,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,但国内的局势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。 这时,卫国的大臣石碏站了出来。石碏认为州吁的行为是不得人心的,他的统治也不会长久。石碏有个儿子名叫石厚,石厚与州吁交往密切,并且在州吁的政变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 石碏为了卫国的稳定,决定设计除掉州吁。他假意让石厚去请教州吁如何才能让他的统治名正言顺。石厚便带着州吁去见石碏。 石碏对他们说:“要想名正言顺,最好的办法就是得到周天子的认可。现在陈国的国君与周天子关系密切,如果你们能去陈国,请求陈国国君帮忙向周天子说情,或许周天子会认可你们的君位。” 州吁和石厚听了觉得很有道理,于是便带领一些随从前往陈国。然而,他们不知道的是,这其实是石碏的一个计谋。 石碏在他们出发后,立即派人前往陈国,告诉陈国国君州吁杀害兄长夺取君位的罪行,并请求陈国国君将州吁和石厚抓住。陈国国君答应了石碏的请求。 当州吁和石厚到达陈国时,便被陈国国君派人抓住了。最后,卫国派人前往陈国,将州吁处死,石厚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。 卫国在经历了这场动荡之后,终于恢复了平静。而“名正言顺”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开来,用来形容做事要有正当的理由和名分,这样才能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。正如州吁的篡位之举,尽管他掌握了权力,但由于缺乏正当的名分,终究不能长久,还落得个悲惨的下场。而石碏为了国家的利益,巧妙布局,最终让卫国恢复了秩序,也体现了维护名分和正义的重要性。这个故事也提醒着后人,在行事时要遵循正道,做到名正言顺,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。

名正言顺-成语图片

名正言顺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