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正言順
成語拼音
- míng zhèng yán shùn
名正言順成語解釋
- 名:名分,名義;順:合理、順當。原指名分正當,說話合理。後多指做某事名義正當,道理也說得通。
典故出處
- 《論語·子路》“名不正則言不順,言不順則事不利。”
成語典故
- 春秋時期,子路問孔子:“衛君想請你幫他理政,您將先做什麼?”孔子說:“先正名分。”子路說:“老師,您太迂腐了,名分有什麼好正的?”孔子說:“你真魯莽.名不正則言不順,言不順則事不成,事不成則教化不興,教化不興則刑罰不當,刑罰不當則老百姓不知所措。所以要先正名”。後以“名正言順”謂作事理由正當而充分, 含有理直氣壯的意思。
成語造句
- 他憑藉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晉升,現在的職位可謂是名正言順。
成語故事
- 在春秋時期,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。衛國是其中一個諸侯國,當時衛國的國君是衛桓公。
衛桓公的弟弟州籲野心勃勃,一直妄圖奪取衛國的君位。州籲平日裏就喜歡結交一些勇猛好鬥之人,並且經常做出一些違背禮儀道德的事情,衛桓公對他多次進行斥責,但州籲並未悔改。
終於有一天,州籲趁衛桓公不備,發動政變,殺死了衛桓公,自己當上了衛國的國君。然而,他的這種行爲遭到了衛國許多大臣和百姓的反對,因爲他的君位來得並不正當。
州籲爲了穩固自己的地位,試圖通過對外發動戰爭來轉移國內的矛盾和注意力。他帶領衛國軍隊攻打鄭國,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,但國內的局勢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。
這時,衛國的大臣石碏站了出來。石碏認爲州籲的行爲是不得人心的,他的統治也不會長久。石碏有個兒子名叫石厚,石厚與州籲交往密切,並且在州籲的政變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
石碏爲了衛國的穩定,決定設計除掉州籲。他假意讓石厚去請教州籲如何才能讓他的統治名正言順。石厚便帶着州籲去見石碏。
石碏對他們說:“要想名正言順,最好的辦法就是得到周天子的認可。現在陳國的國君與周天子關係密切,如果你們能去陳國,請求陳國國君幫忙向周天子說情,或許周天子會認可你們的君位。”
州籲和石厚聽了覺得很有道理,於是便帶領一些隨從前往陳國。然而,他們不知道的是,這其實是石碏的一個計謀。
石碏在他們出發後,立即派人前往陳國,告訴陳國國君州籲殺害兄長奪取君位的罪行,並請求陳國國君將州籲和石厚抓住。陳國國君答應了石碏的請求。
當州籲和石厚到達陳國時,便被陳國國君派人抓住了。最後,衛國派人前往陳國,將州籲處死,石厚也受到了應有的懲罰。
衛國在經歷了這場動盪之後,終於恢復了平靜。而“名正言順”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開來,用來形容做事要有正當的理由和名分,這樣才能被人們所認可和接受。正如州籲的篡位之舉,儘管他掌握了權力,但由於缺乏正當的名分,終究不能長久,還落得個悲慘的下場。而石碏爲了國家的利益,巧妙佈局,最終讓衛國恢復了秩序,也體現了維護名分和正義的重要性。這個故事也提醒着後人,在行事時要遵循正道,做到名正言順,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。
名正言順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