取乱存亡

成语拼音

qǔ luàn cún wáng

取乱存亡成语解释

古代国家的一种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。指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,保全将亡的国家。

典故出处

成语典故

成语造句

在历史的长河中,无数王朝的兴衰更迭证明了统治者的决策往往决定着国家的命运,明智之举可保江山稳固,昏庸之行则可能导致取乱存亡的结局。

成语故事

在历史的长河中,有许多波澜壮阔的篇章,其中不乏关于政权更迭、国家兴衰的故事。而“取乱存亡”这一成语所蕴含的智慧,在这些历史故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春秋战国时期。那时,诸侯纷争,天下大乱。郑国,一个本就不大的诸侯国,却陷入了内乱之中。郑庄公去世后,诸子争位,国内局势动荡不安。郑国的大臣们各自为政,纷纷依附不同的公子,使得国家的政治一片混乱。 此时,邻国的晋国看到了郑国的乱象,认为这是一个可乘之机。晋国国君雄心勃勃,欲趁机出兵夺取郑国,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。于是,晋国集结大军,气势汹汹地向郑国进发。 然而,郑国虽然内乱,但仍有一些忠勇之士。其中一位名叫子产的大臣挺身而出。子产深知,此时若不能团结一致抵御外敌,郑国必将灭亡。他一方面努力调和国内各方势力,平息内乱;另一方面组织民众,加强城防,准备抵御晋国的进攻。 在子产的努力下,郑国国内逐渐稳定下来,民众同仇敌忾,决心保卫自己的家园。当晋国大军兵临城下时,他们遭遇了郑国军民的顽强抵抗。郑国士兵们奋勇杀敌,百姓们也纷纷支援前线,为士兵们提供物资和帮助。 晋国原本以为郑国内乱,能够轻松取胜,但没想到遭遇了如此顽强的抵抗。久攻不下,晋国军队士气低落,再加上粮草供应出现问题,无奈之下,只好撤军。 郑国在这场危机中得以幸存,正是因为子产在国家处于“乱”的困境时,能够挺身而出,力挽狂澜,最终实现了“存”。 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“取乱存亡”的含义。在混乱的局势中,若能抓住机遇,采取正确的策略和行动,就有可能转危为安,使国家或个人得以生存和发展。反之,如果在混乱中自乱阵脚,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,就可能走向灭亡。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,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,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勇敢地迎接挑战,才能在“取乱”中求得“存亡”之道。

取乱存亡-成语图片

取乱存亡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