寧爲雞口,毋爲牛後

成語拼音

nìng wéi jī kǒu,wú wéi niú hòu

寧爲雞口,毋爲牛後成語解釋

比喻寧居小者之首,不爲大者之後。同“寧爲雞口,無爲牛後”。

典故出處

章炳麟《社會通詮商兌》:“寧爲雞口,毋爲牛後,與使他人啖我而飽也,寧自啖而不足。”

成語典故

戰國時期,蘇秦來到韓國遊說韓宣惠王抗秦,他說:“韓國地理位置優越,擁有最先進的弩機,士兵十分勇敢,可以一當面。如此強盛的國家卻要向秦國稱臣屈服讓人恥笑,俗話說:‘寧可當雞的嘴巴不要當牛的肛門。”宣惠王同意抗秦。

成語造句

一個人要有追求和骨氣,不能隨波逐流,要努力爭取更好的地位和機會,而不是滿足於現狀,正所謂寧爲雞口,毋爲牛後。

成語故事

在戰國時期,有一個名叫蘇秦的人。他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,遊說各國,試圖推動合縱之策。 當時,韓國是七雄之一,但國力相對較弱。韓國的大臣們對於是否要參與合縱聯盟猶豫不決。其中有一部分大臣認爲,與其冒險去與其他國家聯合對抗強大的秦國,不如選擇依附秦國,以求得一時的安寧。 然而,有一位名叫公仲的大臣卻有着不同的看法。他深知依附秦國只是暫時的安穩,長遠來看,韓國將會失去自主權,成爲秦國的附庸。他力勸韓王不要選擇這樣的道路,他說:“大王,我們絕不能安於現狀,成爲秦國的牛後。我們應該奮發圖強,爭取自己的獨立和尊嚴,寧爲雞口,也不能成爲他人的附庸。” 韓王聽了公仲的話,陷入了沉思。他想起了韓國曾經的輝煌,也明白如果一味地妥協退讓,韓國將永遠無法恢復往日的榮光。於是,韓王決定採納公仲的建議,積極準備參與合縱聯盟,與其他國家共同對抗秦國。 在公仲的努力下,韓國開始加強軍事力量,訓練士兵,製造兵器。同時,他還積極與其他國家的使者進行溝通和協商,爭取他們的支持和合作。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,韓國終於成功地加入了合縱聯盟,與其他國家一起對秦國形成了一定的威懾。 雖然在這個過程中,韓國面臨了許多困難和挑戰,但他們始終堅守着自己的信念,沒有放棄。最終,韓國在合縱聯盟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,爲維護國家的獨立和尊嚴做出了貢獻。 “寧爲雞口,毋爲牛後”這個成語,正是從這個故事中演變而來。它提醒着人們,要有勇氣和決心去追求獨立和自主,不要輕易地成爲他人的附庸或追隨者。在歷史的長河中,許多國家和個人都因爲缺乏這種精神而走向了衰落,而那些能夠堅守自己的立場,勇於追求自由和尊嚴的人,往往能夠創造出輝煌的成就。正如韓國的公仲一樣,他的堅持和努力爲韓國贏得了尊重和發展的機會,也爲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。

寧爲雞口,毋爲牛後-成語圖片

寧爲雞口,毋爲牛後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