权宜之计

成语拼音

quán yí zhī jì

权宜之计成语解释

权宜:暂时适宜,变通;计:计划,办法。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。

典故出处

《后汉书·王允传》:“及在际会,每乏温润之色,杖正持重,不循权宜之计,是以群下不甚附之。”

成语典故

东汉末年,军阀董卓率军进入洛阳,废掉汉少帝,另立9岁的汉献帝,窃居相位,权势烜赫一时。董卓有一个部将名叫吕布,精通武艺。2 人专横跋扈,任意杀戮朝臣和百姓,弄得民怨沸腾。  司徒王允见董卓祸害日深,曾几次秘密召集几个大臣商议诛杀董卓,决定用计策动吕布来杀死董卓。公元192年4月,汉献帝久病初愈,在未央殿大会群臣。董卓命令吕布等带领卫队护卫。这时候,王允设下的伏兵,突然朝董卓冲杀过去,董卓从马车上掼下来,大声疾呼:“吕布在哪里?”吕布怒喝一声:“皇上下令诛杀你这个逆贼!”喊声刚落,一戟将董卓刺死了。  董卓被杀死后,王允认为大患已除,天下太平,做事就不因时因事而采取变通办法(原文是“不循权宜之计”),所以好多部下对他逐渐疏远了。不久,董卓的旧部郭汜、李傕攻入长安(这时汉献帝已西迁长安)杀死王允,赶走吕布。后来,郭汜、李傕又争权夺利,互相火并起来,关中地区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。

成语造句

面对当前的复杂局势,采取一些暂时的措施也只是权宜之计,我们还需要从长计议来寻找更根本的解决办法。

成语故事

在古代的一个国家,政治局势动荡不安。国家正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,外部有强敌虎视眈眈,内部则存在着各种纷争和矛盾。 当时的国王为了稳定局势,不得不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。有一次,国王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。国内的一些权贵势力为了争夺权力,互相争斗,导致国家陷入混乱。而此时,外敌也趁机发动了小规模的侵扰。 国王深知,如果不尽快解决内部的纷争,国家将会面临更大的危机。于是,他召集了自己的智囊团商议对策。其中一位大臣提出了一个看似不太符合常规的计划,但却可能在当下起到一定作用。 这个计划就是与其中一股权贵势力暂时结盟,利用他们的力量先平息国内的混乱,然后再集中精力应对外敌。国王心中有些犹豫,他明白这只是一个权宜之计,这种结盟可能会带来一些后续的问题,但在目前的紧急情况下,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。 最终,国王决定采纳这个计划。他与那股权贵势力进行了谈判,并达成了暂时的同盟。果然,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,国内的混乱局面很快得到了控制。 然而,正如国王所担心的那样,这个权宜之计也带来了一些麻烦。那股权贵势力在平息混乱后,开始试图扩大自己的权力,对国王的权威构成了一定的威胁。国王不得不再次思考应对之策。 他意识到,权宜之计虽然能解一时之急,但不能成为长久之计。于是,他开始暗中培植自己的力量,同时寻找合适的时机来摆脱对那股权贵势力的依赖。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国王终于成功地削弱了那股权贵势力的影响,重新巩固了自己的统治。他也深刻地认识到,在面对复杂的局势时,权宜之计可以用,但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能被其束缚,要始终着眼于长远的利益和国家的稳定发展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棘手的问题,有时候不得不采取一些权宜之计来应对。但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最终目标,要在合适的时候及时调整策略,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。就如同历史上许多英明的统治者一样,懂得在特殊时期灵活运用权宜之计,同时又能把握好分寸,不被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所左右。

权宜之计-成语图片

权宜之计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