權宜之計

成語拼音

quán yí zhī jì

權宜之計成語解釋

權宜:暫時適宜,變通;計:計劃,辦法。指爲了應付某種情況而暫時採取的辦法。

典故出處

《後漢書·王允傳》:“及在際會,每乏溫潤之色,杖正持重,不循權宜之計,是以羣下不甚附之。”

成語典故

東漢末年,軍閥董卓率軍進入洛陽,廢掉漢少帝,另立9歲的漢獻帝,竊居相位,權勢烜赫一時。董卓有一個部將名叫呂布,精通武藝。2 人專橫跋扈,任意殺戮朝臣和百姓,弄得民怨沸騰。  司徒王允見董卓禍害日深,曾幾次祕密召集幾個大臣商議誅殺董卓,決定用計策動呂布來殺死董卓。公元192年4月,漢獻帝久病初愈,在未央殿大會羣臣。董卓命令呂布等帶領衛隊護衛。這時候,王允設下的伏兵,突然朝董卓衝殺過去,董卓從馬車上摜下來,大聲疾呼:“呂布在哪裏?”呂布怒喝一聲:“皇上下令誅殺你這個逆賊!”喊聲剛落,一戟將董卓刺死了。  董卓被殺死後,王允認爲大患已除,天下太平,做事就不因時因事而採取變通辦法(原文是“不循權宜之計”),所以好多部下對他逐漸疏遠了。不久,董卓的舊部郭汜、李傕攻入長安(這時漢獻帝已西遷長安)殺死王允,趕走呂布。後來,郭汜、李傕又爭權奪利,互相火併起來,關中地區出現軍閥混戰的局面。

成語造句

面對當前的複雜局勢,採取一些暫時的措施也只是權宜之計,我們還需要從長計議來尋找更根本的解決辦法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一個國家,政治局勢動盪不安。國家正面臨着內外交困的局面,外部有強敵虎視眈眈,內部則存在着各種紛爭和矛盾。 當時的國王爲了穩定局勢,不得不採取一些特殊的措施。有一次,國王面臨着一個艱難的抉擇。國內的一些權貴勢力爲了爭奪權力,互相爭鬥,導致國家陷入混亂。而此時,外敵也趁機發動了小規模的侵擾。 國王深知,如果不盡快解決內部的紛爭,國家將會面臨更大的危機。於是,他召集了自己的智囊團商議對策。其中一位大臣提出了一個看似不太符合常規的計劃,但卻可能在當下起到一定作用。 這個計劃就是與其中一股權貴勢力暫時結盟,利用他們的力量先平息國內的混亂,然後再集中精力應對外敵。國王心中有些猶豫,他明白這只是一個權宜之計,這種結盟可能會帶來一些後續的問題,但在目前的緊急情況下,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。 最終,國王決定採納這個計劃。他與那股權貴勢力進行了談判,並達成了暫時的同盟。果然,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,國內的混亂局面很快得到了控制。 然而,正如國王所擔心的那樣,這個權宜之計也帶來了一些麻煩。那股權貴勢力在平息混亂後,開始試圖擴大自己的權力,對國王的權威構成了一定的威脅。國王不得不再次思考應對之策。 他意識到,權宜之計雖然能解一時之急,但不能成爲長久之計。於是,他開始暗中培植自己的力量,同時尋找合適的時機來擺脫對那股權貴勢力的依賴。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,國王終於成功地削弱了那股權貴勢力的影響,重新鞏固了自己的統治。他也深刻地認識到,在面對複雜的局勢時,權宜之計可以用,但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,不能被其束縛,要始終着眼於長遠的利益和國家的穩定發展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各種棘手的問題,有時候不得不採取一些權宜之計來應對。但我們不能忘記自己的最終目標,要在合適的時候及時調整策略,向着正確的方向前進。就如同歷史上許多英明的統治者一樣,懂得在特殊時期靈活運用權宜之計,同時又能把握好分寸,不被其帶來的負面影響所左右。

權宜之計-成語圖片

權宜之計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