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声相应

成语拼音

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

同声相应成语解释

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。指志趣、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,自然地结合在一起。

典故出处

《周易·乾》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水流湿,火就燥,云从龙,风从虎。圣人作而万物睹。”

成语典故

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,心心相印,脉脉相通。★续范亭《号召山西人民推翻万恶无耻军阀阎锡山》

成语造句

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,那些志同道合之人往往会彼此吸引,正所谓同声相应,他们共同为了心中的目标而努力奋斗。

成语故事

在古代的春秋时期,有两个诸侯国,一个是卫国,一个是鲁国。 卫国的国君卫灵公虽然治理国家有一定的能力,但性格颇为复杂,时而明智,时而昏庸。在他的朝堂之上,有一位名叫蘧伯玉的大臣,此人品德高尚,智慧过人,一心为卫国的繁荣昌盛出谋划策。 而在鲁国,也有一位贤臣名叫孔子。孔子一生致力于推行仁政,希望能够通过道德和礼教来规范社会秩序,使百姓安居乐业。 有一次,卫灵公派遣使者前往鲁国,希望能与鲁国建立友好的邦交关系。鲁国的国君便安排孔子负责接待卫国的使者。在交流的过程中,孔子与这位使者发现彼此对于治理国家、推行仁德的理念竟然不谋而合。他们都认为,一个国家的繁荣不仅仅在于军事的强大和财富的积累,更在于君主的仁德以及百姓的教化。 使者回到卫国后,向卫灵公详细地讲述了在鲁国与孔子交流的情况。卫灵公听闻后,对孔子的思想和见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于是,他决定再次派遣使者邀请孔子前往卫国,希望能够当面请教治国之道。 孔子欣然应允,来到了卫国。当他与卫灵公以及蘧伯玉等人交流时,众人惊讶地发现,他们对于许多重大问题的看法竟是如此的一致。无论是对待百姓的政策,还是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规划,他们仿佛心有灵犀一般。 这种现象正应了“同声相应”这个成语。就如同声音在山谷中回荡,相同频率的声音会相互呼应。孔子、蘧伯玉以及卫国的使者等人,因为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,所以在思想上能够产生共鸣,相互理解和支持。 在后来的岁月里,虽然卫国和鲁国都经历了诸多的风雨和挑战,但正是因为有像孔子、蘧伯玉这样心怀天下、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,他们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和繁荣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在人生的道路上,若能找到与自己“同声相应”之人,共同追求真理和美好,那么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,都能相互扶持,勇往直前。

同声相应-成语图片

同声相应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