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
成语拼音
- 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,tóng qì xiāng qiú
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成语解释
-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。指志趣、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,自然地结合在一起。
典故出处
- 《易·乾》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水流湿,火就燥。”
成语典故
- 此外都是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,日夕过从,纵谈甚乐。★清·岭南羽衣女士《东欧女豪杰》第一回
成语造句
-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,那些志同道合之人往往会相聚在一起,正所谓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
成语故事
- 在古代的春秋时期,有一个名叫俞伯牙的琴师。他的琴艺高超,弹奏出的乐曲犹如天籁之音,常常能让人陶醉其中。然而,尽管他在各地演奏,赢得了无数的赞誉和掌声,可他内心深处却始终感到一种孤独,因为他从未遇到过一个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。
有一年的中秋之夜,俞伯牙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。面对明月清风,他兴致大发,便弹起琴来。正当他沉醉于自己的音乐世界时,突然发现岸边有一个打柴人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,听得入神。俞伯牙感到十分惊讶,心想:“一个普通的樵夫,能听懂我的琴音?”
但当他与这个打柴人交谈后,才知道此人名为钟子期。钟子期不仅对他的琴音赞赏有加,还能准确地说出他所弹奏曲子中蕴含的心意。俞伯牙弹奏表现高山的乐曲时,钟子期说:“善哉!峨峨兮若泰山!”当俞伯牙弹奏表现流水的乐曲时,钟子期说:“善哉!洋洋兮若江河!”
俞伯牙大喜过望,他终于找到了那个能与他心灵相通,听懂他琴声的人。他们两人就如同磁铁的两极,相互吸引,相互理解,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,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纯粹。
自此以后,俞伯牙和钟子期成为了至交好友。每当俞伯牙有新的创作,他总是第一个与钟子期分享;而钟子期也总能给予最真挚、最恰当的评价和感受。他们之间的默契和情谊,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不已。
可惜好景不长,钟子期不幸染病去世。俞伯牙得知这个噩耗后,悲痛欲绝。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,再次弹奏起那首他们曾经共同欣赏的曲子,然后将心爱的琴摔碎,发誓从此不再弹琴。因为在他心中,这世上再无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他的琴声,他的音乐也因失去了知音而失去了意义。
正如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”,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告诉我们,在这茫茫人海中,总有那么一些人与我们有着相似的灵魂和追求,能够与我们相互呼应,相互理解。当我们有幸遇到这样的人时,一定要倍加珍惜,因为这样的缘分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。
在历史的长河中,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。比如三国时期的刘备、关羽、张飞,他们意气相投,怀着共同的理想和抱负,在乱世中结为兄弟,共同打拼出一番事业。又如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,虽然他们的诗歌风格迥异,但对诗歌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,让他们心心相印,互相赠诗,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佳话。
这些例子都印证了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”的道理。人们总是在寻找着那些与自己志同道合、心灵契合的伙伴,一起追逐梦想,共同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。
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