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
成語拼音
- 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,tóng qì xiāng qiú
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成語解釋
- 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。指志趣、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,自然地結合在一起。
典故出處
- 《易·乾》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。水流溼,火就燥。”
成語典故
- 此外都是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,日夕過從,縱談甚樂。★清·嶺南羽衣女士《東歐女豪傑》第一回
成語造句
-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,那些志同道合之人往往會相聚在一起,正所謂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春秋時期,有一個名叫俞伯牙的琴師。他的琴藝高超,彈奏出的樂曲猶如天籟之音,常常能讓人陶醉其中。然而,儘管他在各地演奏,贏得了無數的讚譽和掌聲,可他內心深處卻始終感到一種孤獨,因爲他從未遇到過一個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。
有一年的中秋之夜,俞伯牙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。面對明月清風,他興致大發,便彈起琴來。正當他沉醉於自己的音樂世界時,突然發現岸邊有一個打柴人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裏,聽得入神。俞伯牙感到十分驚訝,心想:“一個普通的樵夫,能聽懂我的琴音?”
但當他與這個打柴人交談後,才知道此人名爲鍾子期。鍾子期不僅對他的琴音讚賞有加,還能準確地說出他所彈奏曲子中蘊含的心意。俞伯牙彈奏表現高山的樂曲時,鍾子期說:“善哉!峨峨兮若泰山!”當俞伯牙彈奏表現流水的樂曲時,鍾子期說:“善哉!洋洋兮若江河!”
俞伯牙大喜過望,他終於找到了那個能與他心靈相通,聽懂他琴聲的人。他們兩人就如同磁鐵的兩極,相互吸引,相互理解,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,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和純粹。
自此以後,俞伯牙和鍾子期成爲了至交好友。每當俞伯牙有新的創作,他總是第一個與鍾子期分享;而鍾子期也總能給予最真摯、最恰當的評價和感受。他們之間的默契和情誼,讓周圍的人都羨慕不已。
可惜好景不長,鍾子期不幸染病去世。俞伯牙得知這個噩耗後,悲痛欲絕。他來到鍾子期的墓前,再次彈奏起那首他們曾經共同欣賞的曲子,然後將心愛的琴摔碎,發誓從此不再彈琴。因爲在他心中,這世上再無人能像鍾子期那樣懂他的琴聲,他的音樂也因失去了知音而失去了意義。
正如“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”,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告訴我們,在這茫茫人海中,總有那麼一些人與我們有着相似的靈魂和追求,能夠與我們相互呼應,相互理解。當我們有幸遇到這樣的人時,一定要倍加珍惜,因爲這樣的緣分實在是可遇而不可求。
在歷史的長河中,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。比如三國時期的劉備、關羽、張飛,他們意氣相投,懷着共同的理想和抱負,在亂世中結爲兄弟,共同打拼出一番事業。又如唐代詩人李白和杜甫,雖然他們的詩歌風格迥異,但對詩歌的熱愛和對人生的思考,讓他們心心相印,互相贈詩,成爲了文學史上的佳話。
這些例子都印證了“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”的道理。人們總是在尋找着那些與自己志同道合、心靈契合的夥伴,一起追逐夢想,共同走過人生的風風雨雨。
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