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分鼎足
成语拼音
- sān fēn dǐng zú
三分鼎足成语解释
- 鼎:古代炊具,三足两耳。比喻三方分立,互相抗衡。
典故出处
- 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臣愿披腹心,输肝胆,效愚计,恐足下不能用也。诚能听臣之计,莫若两利而俱存之,三分天下,鼎足而居,其势莫敢先动。”
成语典故
- 公元前203年,汉将韩信灭了齐国,被刘邦封为齐王,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韩信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,劝他不要跟随刘邦自立为王,可以与楚汉三分天下,跟随刘邦最多也只能封为诸侯。韩信不听蒯通的意见,最后被吕后诱杀。
成语造句
-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,各方势力纷争不断,逐渐形成了三分鼎足的局面。
成语故事
- 在秦朝末年,天下大乱,各路英雄纷纷崛起。其中,有三位杰出的人物逐渐崭露头角,他们分别是刘邦、项羽和韩信。
刘邦出身平民,但他有着非凡的领导才能和远大的志向。他善于用人,身边聚集了一批忠心耿耿的谋士和猛将。项羽则是楚国贵族后裔,力能扛鼎,勇猛无比,率领着强大的楚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。韩信起初在项羽麾下,却未受重用,后来转投刘邦,成为了刘邦的得力战将。
起初,刘邦和项羽曾联手推翻了秦朝。然而,在秦朝灭亡后,他们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。双方为了争夺天下,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。
在战争的过程中,韩信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。他率领汉军多次取得重大胜利,为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。刘邦在韩信等将领的辅佐下,势力逐渐壮大。
而项羽虽然勇猛,但他在战略和用人方面却存在一些不足之处。他刚愎自用,多次错失良机,导致自己的优势逐渐丧失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刘邦、项羽和韩信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局面,犹如三分鼎足一般。他们各自占据着一方势力,相互对峙,谁也无法轻易地消灭对方。
在关键的垓下之战中,刘邦联合韩信等各路诸侯,对项羽发起了最后的进攻。项羽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,最终战败。刘邦凭借着这场胜利,基本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。
后来,刘邦建立了汉朝,成为了天下的霸主。而韩信虽然功劳巨大,但最终却因为功高震主,被刘邦所猜忌,落得个悲惨的下场。
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“三分鼎足”的局面。在那个动荡的时代,刘邦、项羽和韩信这三位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,他们的争斗和抉择影响了整个历史的走向。这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,在复杂的局势中,智慧、勇气和策略的重要性。正如《史记》中所记载的那样,这段历史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,也让“三分鼎足”这个成语流传至今,用以形容三方势力互相抗衡、不分上下的局面。
三分鼎足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