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

成语拼音

sān shí liù cè,zǒu shì shàng jì

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成语解释

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,没有别的好办法,只能出走了事

典故出处

《南齐书·王敬则传》:“檀公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,汝父子唯应急走耳。”

成语典故

南北朝时期,齐明帝暴病而死,王敬则仓卒在东面起义,朝廷十分震惊。东昏侯在东宫召集手下密议反叛,派人登楼观察,看到征虏亭发生火灾,说王敬则来了,假装要走。有人告诉王敬则,王敬则讥笑檀道济父子逃走不负责任。

成语造句

面对复杂的局势,他觉得无法应对,于是决定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,先离开这个地方再说。

成语故事

在古代的一个动荡时期,有一位名叫李明的谋士。他生活在一个诸侯纷争、战乱频繁的时代。 当时,李明所在的国家正面临着强大邻国的威胁。邻国的军队兵强马壮,气势汹汹地逼近边境。国王心急如焚,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。许多大臣都主张正面迎战,以彰显国家的威严。然而,李明却有着不同的看法。 他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,深知以目前国家的实力,与强敌正面交锋无疑是以卵击石。在一次朝堂上的激烈争论中,李明站出来说道:“陛下,如今局势危急,我们不能盲目行动。邻国实力强大,我们不可贸然迎战,此刻应另寻他法。”国王皱着眉头问:“那依你之见,该当如何?”李明沉思片刻后说道:“依臣之见,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。我们应暂时避开敌人的锋芒,保存实力,等待时机。” 此言一出,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,许多大臣纷纷指责李明胆小怯懦。但李明不为所动,他引经据典道:“昔日越王勾践,面对强大的吴国,选择卧薪尝胆,忍辱负重,最终得以报仇雪耻。我们现在的撤退并非是畏惧,而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反击。”国王听了李明的话,心中有所触动。 最终,国王采纳了李明的建议,下令军队撤退,放弃一些城池,带领百姓转移到安全的地方。邻国军队顺利占领了一些空城,但却没有遇到实质性的抵抗,也无法彻底消灭李明所在的国家。 在撤退的过程中,李明积极协助国王组织百姓,安抚民心。同时,他也在暗中观察着邻国的动向,寻找着反击的机会。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和等待,邻国军队因为战线过长,补给出现了问题,士兵们也开始疲惫不堪。李明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变化,他立刻向国王进言:“陛下,时机已到,现在正是我们反击的绝佳时机。”国王欣然同意。 于是,李明带领着国家的军队悄悄迂回到邻国军队的后方,发起了突然袭击。邻国军队措手不及,陷入了混乱之中。李明所在的国家军队奋勇杀敌,一举击溃了邻国军队,收复了失地。 这场战争的胜利,让李明声名远扬。人们开始明白,有时候看似逃避的策略,实则是一种明智之举。正如三十六策中所说的“走是上计”,在恰当的时候选择撤退,并非是懦弱,而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实力,等待有利时机的到来。李明的智慧和谋略也成为了后世人们传颂的佳话,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“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”这一成语的深意。

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-成语图片

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