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分鼎足
成語拼音
- sān fēn dǐng zú
三分鼎足成語解釋
- 鼎:古代炊具,三足兩耳。比喻三方分立,互相抗衡。
典故出處
- 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臣願披腹心,輸肝膽,效愚計,恐足下不能用也。誠能聽臣之計,莫若兩利而俱存之,三分天下,鼎足而居,其勢莫敢先動。”
成語典故
- 公元前203年,漢將韓信滅了齊國,被劉邦封爲齊王,韓信的謀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勢後認爲韓信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,勸他不要跟隨劉邦自立爲王,可以與楚漢三分天下,跟隨劉邦最多也只能封爲諸侯。韓信不聽蒯通的意見,最後被呂后誘殺。
成語造句
- 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,各方勢力紛爭不斷,逐漸形成了三分鼎足的局面。
成語故事
- 在秦朝末年,天下大亂,各路英雄紛紛崛起。其中,有三位傑出的人物逐漸嶄露頭角,他們分別是劉邦、項羽和韓信。
劉邦出身平民,但他有着非凡的領導才能和遠大的志向。他善於用人,身邊聚集了一批忠心耿耿的謀士和猛將。項羽則是楚國貴族後裔,力能扛鼎,勇猛無比,率領着強大的楚軍在戰場上所向披靡。韓信起初在項羽麾下,卻未受重用,後來轉投劉邦,成爲了劉邦的得力戰將。
起初,劉邦和項羽曾聯手推翻了秦朝。然而,在秦朝滅亡後,他們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。雙方爲了爭奪天下,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。
在戰爭的過程中,韓信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。他率領漢軍多次取得重大勝利,爲劉邦立下了赫赫戰功。劉邦在韓信等將領的輔佐下,勢力逐漸壯大。
而項羽雖然勇猛,但他在戰略和用人方面卻存在一些不足之處。他剛愎自用,多次錯失良機,導致自己的優勢逐漸喪失。
隨着時間的推移,劉邦、項羽和韓信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局面,猶如三分鼎足一般。他們各自佔據着一方勢力,相互對峙,誰也無法輕易地消滅對方。
在關鍵的垓下之戰中,劉邦聯合韓信等各路諸侯,對項羽發起了最後的進攻。項羽陷入了重重包圍之中,最終戰敗。劉邦憑藉着這場勝利,基本奠定了統一天下的基礎。
後來,劉邦建立了漢朝,成爲了天下的霸主。而韓信雖然功勞巨大,但最終卻因爲功高震主,被劉邦所猜忌,落得個悲慘的下場。
這段歷史充分展現了“三分鼎足”的局面。在那個動盪的時代,劉邦、項羽和韓信這三位人物的命運交織在一起,他們的爭鬥和抉擇影響了整個歷史的走向。這也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,在複雜的局勢中,智慧、勇氣和策略的重要性。正如《史記》中所記載的那樣,這段歷史成爲了後人津津樂道的故事,也讓“三分鼎足”這個成語流傳至今,用以形容三方勢力互相抗衡、不分上下的局面。
三分鼎足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