丧家之狗
成语拼音
- sàng jiā zhī gǒu
丧家之狗成语解释
- 比喻失去依靠、无处投奔或惊慌失措的人。
典故出处
- 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东门有人,其颡似尧,其项类皋陶,其肩类子产,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,累累若丧家之狗。”元·郑廷玉《后庭花》第二折:“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,急急似漏网之鱼。”
成语典故
- 春秋时期,孔子带领他的学生到各诸侯国讲学,因孔子是保守派,与当时诸侯争霸不合拍,常常受到冷遇。一次孔子与弟子走散,孔子呆在东门旁发呆,子贡问郑国人孔子在何处。郑国人说东门边有个老头子像一只丧家之狗在发呆。
成语造句
- 他在事业失败后,四处碰壁,形如丧家之狗般狼狈不堪。
成语故事
- 春秋时期,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,四处宣扬他的学说和思想。然而,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遭遇了诸多的困难和挫折。
有一次,孔子和弟子们来到了郑国。孔子独自一人在城中行走,弟子们则去处理其他事务。走着走着,孔子与弟子们走散了。子贡等人十分着急,四处寻找孔子。
这时,有一个郑国人看到了子贡,便对他说:“我刚才在东门看到一个人,他的额头像尧,脖子像皋陶,肩膀像子产,然而从腰以下比禹短三寸,一副狼狈不堪、无家可归的样子,累累若丧家之犬。”子贡听后,赶忙按照郑国人所说的方向去找,果然找到了孔子。
当子贡把郑国人的话告诉孔子时,孔子并没有生气,反而笑着说:“形状,末也。而谓似丧家之狗,然哉!然哉!”他认为说他像丧家之犬,确实很形象。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,孔子虽然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,但却四处碰壁,得不到各国君主的重用,就如同无家可归的流浪狗一般。
孔子的一生,虽然致力于推行他的道德和政治理念,但却始终未能实现他的理想。他在各国之间奔波,遭遇了无数的拒绝和嘲笑,但他从未放弃。他的这种坚持和执着,体现了他对真理和道德的不懈追求。
丧家之狗这个成语,原本是用来形容孔子当时的困境和狼狈,但后来也被用来比喻那些失去依靠、四处流浪、处境艰难的人。它让我们看到了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,可能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,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。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,也不能放弃自己的追求和信念。
从孔子的经历中,我们可以汲取到许多宝贵的启示。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和挑战,我们都应该像孔子一样,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,勇敢地面对现实。同时,我们也应该明白,追求真理和理想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,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坚持。
在历史的长河中,还有许多人像孔子一样,经历过类似丧家之狗的阶段。他们或许在当时不被理解,不被认可,但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却流传了下来,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。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,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,坚定地走下去,不畏艰难,不惧挫折,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。
丧家之狗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