喪家之狗

成語拼音

sàng jiā zhī gǒu

喪家之狗成語解釋

比喻失去依靠、無處投奔或驚慌失措的人。

典故出處

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:“東門有人,其顙似堯,其項類皋陶,其肩類子產,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,累累若喪家之狗。”元·鄭廷玉《後庭花》第二折:“他兩個忙忙如喪家之狗,急急似漏網之魚。”

成語典故

春秋時期,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到各諸侯國講學,因孔子是保守派,與當時諸侯爭霸不合拍,常常受到冷遇。一次孔子與弟子走散,孔子呆在東門旁發呆,子貢問鄭國人孔子在何處。鄭國人說東門邊有個老頭子像一隻喪家之狗在發呆。

成語造句

他在事業失敗後,四處碰壁,形如喪家之狗般狼狽不堪。

成語故事

春秋時期,孔子帶着他的弟子們周遊列國,四處宣揚他的學說和思想。然而,在這個過程中,他們遭遇了諸多的困難和挫折。 有一次,孔子和弟子們來到了鄭國。孔子獨自一人在城中行走,弟子們則去處理其他事務。走着走着,孔子與弟子們走散了。子貢等人十分着急,四處尋找孔子。 這時,有一個鄭國人看到了子貢,便對他說:“我剛纔在東門看到一個人,他的額頭像堯,脖子像皋陶,肩膀像子產,然而從腰以下比禹短三寸,一副狼狽不堪、無家可歸的樣子,累累若喪家之犬。”子貢聽後,趕忙按照鄭國人所說的方向去找,果然找到了孔子。 當子貢把鄭國人的話告訴孔子時,孔子並沒有生氣,反而笑着說:“形狀,末也。而謂似喪家之狗,然哉!然哉!”他認爲說他像喪家之犬,確實很形象。因爲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,孔子雖然有着遠大的理想和抱負,但卻四處碰壁,得不到各國君主的重用,就如同無家可歸的流浪狗一般。 孔子的一生,雖然致力於推行他的道德和政治理念,但卻始終未能實現他的理想。他在各國之間奔波,遭遇了無數的拒絕和嘲笑,但他從未放棄。他的這種堅持和執着,體現了他對真理和道德的不懈追求。 喪家之狗這個成語,原本是用來形容孔子當時的困境和狼狽,但後來也被用來比喻那些失去依靠、四處流浪、處境艱難的人。它讓我們看到了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,可能會遇到的種種困難和挫折,也提醒我們要保持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。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,也不能放棄自己的追求和信念。 從孔子的經歷中,我們可以汲取到許多寶貴的啓示。無論面對怎樣的困境和挑戰,我們都應該像孔子一樣,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,勇敢地面對現實。同時,我們也應該明白,追求真理和理想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,需要我們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堅持。 在歷史的長河中,還有許多人像孔子一樣,經歷過類似喪家之狗的階段。他們或許在當時不被理解,不被認可,但他們的思想和精神卻流傳了下來,成爲了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。我們應該以他們爲榜樣,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,堅定地走下去,不畏艱難,不懼挫折,爲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而努力奮鬥。

喪家之狗-成語圖片

喪家之狗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