丧家之犬

成语拼音

sàng jiā zhī quǎn

丧家之犬成语解释

无家可归的狗。比喻无处投奔,到处乱窜的人。

典故出处

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东门有人,其颡似尧,其项类皋陶,其肩类子产,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,累累若丧家之狗。”

成语典故

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,孔子呆在东门旁发呆,子贡问郑国人孔子在何处。郑国人说东门边有个老头子像一只“丧家之狗”在发呆。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:“把我说成这副模样也没什么。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,倒是说得对呀!说得对呀!”。

成语造句

他在事业失败后,变得穷困潦倒,形如丧家之犬般四处流浪。

成语故事

春秋时期,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,宣扬他的政治主张和学说。然而,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。 有一次,孔子来到了郑国。当时孔子与弟子们走散了,他独自一人站在郑国的城门口。郑国人看到孔子后,对旁人说:“东门有人,其颡似尧,其项类皋陶,其肩类子产,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,累累若丧家之犬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东门那里站着一个人,他的额头像尧帝,脖子像皋陶,肩膀像子产,然而从腰部以下却比大禹短三寸,一副疲惫不堪、无家可归的样子,就像一只丧家之犬。 后来,孔子的弟子子贡找到了他,并将郑国人的话告诉了孔子。孔子听后,不但没有生气,反而笑着说:“形状,末也。而谓似丧家之犬,然哉!然哉!”他认为说他外貌如何并不重要,说他像丧家之犬,倒是很贴切。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,孔子虽然心怀大志,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学说和思想来改变社会,但却四处碰壁,不被各国君主所重视。他和他的弟子们常常居无定所,漂泊不定。他们在旅途中经历了饥饿、寒冷、贫困和危险,但孔子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。 “丧家之犬”这个成语,后来就用来形容那些无家可归、四处流浪、狼狈不堪的人。它也可以用来比喻在某个领域或某个环境中失去依靠、失去地位、失去方向的人。 孔子的经历告诉我们,追求真理和理想的道路往往是充满艰辛和挫折的。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,我们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。就像孔子一样,虽然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,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道路,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。在生活中,我们也可能会遇到各种困境和挫折,有时可能会感到无助和迷茫。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气馁,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困难,坚持不懈地努力,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成功。同时,我们也要学会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豁达的心态,就像孔子那样,以一种自嘲的方式来面对别人的评价,不被外界的看法所左右。

丧家之犬-成语图片

丧家之犬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