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半功倍
成语拼音
- shì bàn gōng bèi
事半功倍成语解释
- 指做事得法,因而费力小,收效大。
典故出处
- 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故事半古之人,功必倍之,惟此时为然。”
成语典故
- 战国的时候,有个大思想家叫孟子,他有很多的学生。 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。他们从周文王谈起,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,施行仁政,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;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于战乱,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,如能推行仁政,要统一天下,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比,那就容易得多了。孟子最后说:“今天,像齐国那样的大国,如能施行仁政,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,犹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。所以,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,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。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呢!” 后来人们便根据孟子所说的这两句话,引申为“事半功倍”,用来形容做事所花力量较小而收到的效果甚大。
成语造句
- 想要提高学习效率,就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,这样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成语故事
- 在战国时期,有一位名叫公孙丑的人,他是孟子的弟子。
有一次,公孙丑问孟子:“老师,您觉得如果让齐国来推行仁政,会不会事半功倍呢?”孟子听后,沉思片刻说道:“要想做到事半功倍,并非易事啊。这需要统治者有坚定的决心和正确的方法。”
当时的齐国,虽然国力强盛,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。社会上存在着贫富差距悬殊、百姓生活困苦等情况。孟子认为,只有通过推行仁政,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,让国家走向繁荣富强。
于是,孟子开始向齐王进言,阐述他的仁政理念。他主张减轻百姓的赋税和徭役,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;同时,要重视教育,培养有道德、有才能的人才。齐王对孟子的建议半信半疑,但还是决定尝试一下。
在推行仁政的过程中,遇到了不少阻力。一些贵族和官员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,纷纷反对。但孟子毫不退缩,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,说服了齐王坚定地推行下去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齐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。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,社会更加稳定和谐;人才辈出,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。齐国的国力也日益增强,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不断提升。
孟子的仁政思想在齐国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,不仅让齐国变得更加强大,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。
由此可见,要想做到事半功倍,必须要有正确的目标和方法,并且要坚定不移地去执行。就如同齐国推行仁政一般,只有真正为了百姓的利益着想,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,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。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,也应该借鉴这样的经验,明确自己的目标,找到合适的方法,努力付出,才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成果。
事半功倍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