献替可否
成语拼音
- xiàn tì kě fǒu
献替可否成语解释
- 指劝善归过,提出兴革的建议。同献可替否”。
典故出处
- 无
成语典故
- 无
成语造句
- 他在工作中总是能够认真思考,积极发表意见,以判断各种方案的优劣,献替可否。
成语故事
- 在古代的朝堂之上,风云变幻,权谋交错。
话说在某个朝代,有一位名叫李贤的大臣。他出身书香门第,自幼聪慧过人,心怀报国之志。李贤入朝为官后,凭借着自身的才华和正直的品性,很快得到了皇帝的赏识。
当时的朝廷,表面看似平静,实则暗潮涌动。一些奸臣为了谋取私利,阿谀奉承,只说皇帝爱听的话,对于朝政的弊端视而不见。而李贤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良心,敢于在皇帝面前直言进谏。
有一次,皇帝提出了一项重大的决策,准备大兴土木修建一座奢华的宫殿。众多大臣都明白此举劳民伤财,却无人敢站出来反对。唯有李贤挺身而出,他恭敬地向皇帝进言道:“陛下,如今国家刚刚经历了一些波折,百姓生活尚未完全恢复,此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修建宫殿,恐怕并非明智之举。臣斗胆恳请陛下重新斟酌,权衡利弊。”皇帝听后,脸色微变,心中略有不悦。但李贤并未因此退缩,他继续引经据典,列举了历史上因为过度奢靡而导致国家衰败的例子,诚恳地说道:“陛下,古之贤君,皆以节俭为本,以民为重。若只为一时之享受,而不顾百姓疾苦,恐失民心,危及江山社稷。”
在李贤的恳切劝说下,皇帝最终打消了修建宫殿的念头。还有一回,朝廷准备推行一项新的税收政策。李贤经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,发现其中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。于是,他再次向皇帝进言,详细地分析了这项政策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,并提出了自己的改进建议。皇帝经过深思熟虑,采纳了李贤的意见,对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,使得国家的税收制度更加合理,百姓的负担也有所减轻。
李贤的这种敢于“献替可否”的精神,为朝廷带来了一股清流。他的直言不讳并非出于私心,而是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百姓的安居乐业。在他的影响下,越来越多的大臣也开始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,为朝廷的决策提供了更多有益的参考。
李贤一生为官清廉,心系天下,他的“献替可否”不仅为当时的朝廷带来了清明的政治风气,也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忠臣良相的典范。他的故事传颂千古,激励着后人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,勇于直言,为正义发声。
献替可否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