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利倍义
成语拼音
- xiāng lì bèi yì
乡利倍义成语解释
- 趋向私利,违背正义。乡,通向”。倍,通背”。
典故出处
- 无
成语典故
- 无
成语造句
- 为了一时的利益,他竟然做出了这种违背道德的事,完全是乡利倍义之举,令人不齿。
成语故事
- 在春秋战国时期,各国纷争不断,社会动荡不安。在一个名叫卫国的小国里,有一个名叫卫鞅的年轻人。
卫鞅自幼聪慧好学,对治国之道颇有研究。他满怀壮志,渴望能够在这乱世之中施展自己的才华,成就一番伟业。
当时,卫国国力弱小,难以提供卫鞅施展抱负的舞台。于是,他决定离开卫国,前往实力较为强大的魏国。在魏国,卫鞅凭借着自己的才学,很快得到了魏国大臣公叔痤的赏识。公叔痤深知卫鞅的才能,在临终前向魏惠王极力推荐卫鞅,希望魏惠王能重用他,让他担任国相之职。然而,魏惠王却对公叔痤的推荐不以为然,认为卫鞅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,不值得委以重任。
卫鞅在魏国得不到重用,心中感到十分失落。恰在此时,秦国发布求贤令,广纳天下英才。卫鞅听闻此消息后,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。他毫不犹豫地离开魏国,前往秦国。
来到秦国后,卫鞅通过各种途径,终于见到了秦孝公。他向秦孝公阐述了自己的变法主张,秦孝公对他的想法大为赞赏,决定重用卫鞅,在秦国推行变法。
卫鞅的变法主张触动了秦国旧贵族的利益,他们纷纷站出来反对变法。然而,卫鞅得到了秦孝公的坚定支持,不为所动,坚决推行变法。在变法的过程中,卫鞅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法令,对违反法令的人严惩不贷。
随着变法的深入推进,秦国的国力日益强盛,军队战斗力也大幅提升。卫鞅因变法之功,被封为商君,成为秦国权倾一时的人物。
然而,卫鞅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,手段过于强硬,得罪了不少人。在秦孝公去世后,那些曾经被卫鞅得罪的人纷纷借机报复。他们诬陷卫鞅谋反,新即位的秦惠文王下令抓捕卫鞅。
卫鞅被迫逃亡,他试图逃到魏国。但魏国因他曾背魏入秦,拒绝收留他。走投无路之下,卫鞅最终被秦国军队抓获。
卫鞅的一生,从最初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,辗转各国,到最终因变法而落得悲惨结局。他的行为,某种程度上可谓是乡利倍义。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,背离了曾经效力的国家和君主,虽然在秦国取得了一时的成功,但最终却未能善终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在追求个人利益的道路上,不能违背道义和原则,否则即使获得了短暂的成功,也难以长久。
乡利倍义-成语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