鄉利倍義

成語拼音

xiāng lì bèi yì

鄉利倍義成語解釋

趨向私利,違背正義。鄉,通向”。倍,通背”。

典故出處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爲了一時的利益,他竟然做出了這種違背道德的事,完全是鄉利倍義之舉,令人不齒。

成語故事

在春秋戰國時期,各國紛爭不斷,社會動盪不安。在一個名叫衛國的小國裏,有一個名叫衛鞅的年輕人。 衛鞅自幼聰慧好學,對治國之道頗有研究。他滿懷壯志,渴望能夠在這亂世之中施展自己的才華,成就一番偉業。 當時,衛國國力弱小,難以提供衛鞅施展抱負的舞臺。於是,他決定離開衛國,前往實力較爲強大的魏國。在魏國,衛鞅憑藉着自己的才學,很快得到了魏國大臣公叔痤的賞識。公叔痤深知衛鞅的才能,在臨終前向魏惠王極力推薦衛鞅,希望魏惠王能重用他,讓他擔任國相之職。然而,魏惠王卻對公叔痤的推薦不以爲然,認爲衛鞅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,不值得委以重任。 衛鞅在魏國得不到重用,心中感到十分失落。恰在此時,秦國發布求賢令,廣納天下英才。衛鞅聽聞此消息後,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。他毫不猶豫地離開魏國,前往秦國。 來到秦國後,衛鞅通過各種途徑,終於見到了秦孝公。他向秦孝公闡述了自己的變法主張,秦孝公對他的想法大爲讚賞,決定重用衛鞅,在秦國推行變法。 衛鞅的變法主張觸動了秦國舊貴族的利益,他們紛紛站出來反對變法。然而,衛鞅得到了秦孝公的堅定支持,不爲所動,堅決推行變法。在變法的過程中,衛鞅制定了一系列嚴厲的法令,對違反法令的人嚴懲不貸。 隨着變法的深入推進,秦國的國力日益強盛,軍隊戰鬥力也大幅提升。衛鞅因變法之功,被封爲商君,成爲秦國權傾一時的人物。 然而,衛鞅在推行變法的過程中,手段過於強硬,得罪了不少人。在秦孝公去世後,那些曾經被衛鞅得罪的人紛紛藉機報復。他們誣陷衛鞅謀反,新即位的秦惠文王下令抓捕衛鞅。 衛鞅被迫逃亡,他試圖逃到魏國。但魏國因他曾背魏入秦,拒絕收留他。走投無路之下,衛鞅最終被秦國軍隊抓獲。 衛鞅的一生,從最初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,輾轉各國,到最終因變法而落得悲慘結局。他的行爲,某種程度上可謂是鄉利倍義。爲了個人的功名利祿,背離了曾經效力的國家和君主,雖然在秦國取得了一時的成功,但最終卻未能善終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在追求個人利益的道路上,不能違背道義和原則,否則即使獲得了短暫的成功,也難以長久。

鄉利倍義-成語圖片

鄉利倍義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