始作俑者

成语拼音

shǐ zuò yǒng zhě

始作俑者成语解释

俑: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。开始制作俑的人。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。

典故出处
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仲尼曰:‘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。’为其象人而用之也。”

成语典故

这句成语出自于《孟子?梁惠王上》:“仲尼(孔子)曰: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!为其象人而用之也。”  战国时,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。孟子问梁惠王:“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,有什么不同吗?”  梁惠王回答说:“没有什么不同的。”  孟子又问:“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?”     梁惠王说:“也没有什么不同。”  孟子接着说:“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,马厩里有的是壮马,可老百姓面有饥色,野外躺着饿死的人。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!大王想想,野兽相食,尚且使人厌恶,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,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?孔子曾经说过,首先开始用俑(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)的人,他是断子绝孙、没有后代的吧!您看,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,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?”  根据孔子“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”这句话,后人将“始作俑者”引为成语,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。

成语造句

这件事的不良后果,那个提出错误方案的人就是始作俑者。

成语故事

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个国家,那里的君王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和地位,决定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墓。负责这项工程的大臣们为了讨好君王,想尽办法设计各种新奇的元素。 其中有一位大臣提出了一个想法,他建议在陵墓中放置一些陶俑,这些陶俑仿照真人的模样制作,排成整齐的队列,仿佛是一支忠诚的卫队。君王听了这个建议,觉得非常新颖,立刻批准了这个方案。 于是,工匠们开始日夜赶工,精心制作这些陶俑。他们用泥土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形,给他们穿上华丽的服饰,画上逼真的面容。经过漫长的时间,大量的陶俑被制作出来,安放在了陵墓之中。 然而,这个举动却引发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。一些百姓看到这些陶俑,心中产生了恐惧和不安。他们认为这种仿照真人的做法是对生命的不尊重,是一种不祥之兆。而且,制作这些陶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。 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不满情绪逐渐蔓延开来。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站出来,批判这种行为。他们指出,这位君王是始作俑者,他开启了一个不好的先例,让人们陷入了不必要的恐慌和苦难之中。 在历史的记载中,也有类似的例子。比如在古代的某些时期,一些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,大兴土木,劳民伤财,导致百姓生活困苦,社会动荡不安。这些始作俑者们虽然在当时可能获得了短暂的满足,但最终却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长久的灾难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作为领导者或者决策者,应该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重,不能为了个人的私欲或者一时的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策。每一个行动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,我们必须谨慎对待,避免成为始作俑者,给他人带来痛苦和损失。同时,我们也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,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行为,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、和谐的社会。

始作俑者-成语图片

始作俑者成语图片

其他成语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