殺雞嚇猴
成語拼音
- shā jī xià hóu
殺雞嚇猴成語解釋
- 殺雞給猴子看。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。
典故出處
-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二十一章:“猜到皇上有殺雞嚇猴之意,心中七上八下,半天沒有做聲。”
成語典故
- 從前一個耍猴人買了一隻不聽話的猴子,藝人十分生氣,就到市場買來一隻公雞,對它不斷敲鑼打鼓,公雞嚇呆了,藝人乘機拿刀殺了公雞,坐在一旁的猴子也嚇壞了,從此只要藝人說什麼或敲鑼打鼓,猴子就會毫不含糊地執行藝人的指令。
成語造句
- 他這樣做只是爲了起到警示作用,頗有幾分殺雞嚇猴的意味。
成語故事
- 從前,有一個小鎮,鎮上來了一個新的官員。這個官員名叫李明,他剛上任時,決心要整頓鎮裏的秩序,樹立自己的權威。
鎮裏有幾個地痞流氓,平日裏爲非作歹,欺壓百姓。李明決定先拿他們開刀。一天,他把這幾個地痞流氓召集到了一起,當着衆人的面,嚴厲地訓斥了他們一番。然而,這些地痞流氓根本不把李明的話當回事,依舊我行我素。
李明見此情形,知道光靠說教是不行的,必須要採取一些強硬的措施。於是,他想到了一個辦法。他讓人捉來了一隻雞和一隻猴子,然後當着那些地痞流氓和百姓的面,把雞給殺了。雞在臨死前發出了悽慘的叫聲,鮮血四濺。那隻猴子看到這一幕,嚇得渾身發抖,蜷縮在角落裏不敢動彈。
李明看着那些地痞流氓,大聲說道:“你們看到了嗎?這就是不聽話的下場。如果你們再繼續爲非作歹,就如同這隻雞一樣!”那些地痞流氓看到這血腥的一幕,又聽到李明嚴厲的警告,心裏都開始害怕起來。他們意識到這個新官員是動真格的了,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樣肆意妄爲了。
從那以後,鎮裏的秩序果然有了很大的改善。百姓們對李明的做法拍手稱快,而那些地痞流氓也收斂了許多。李明通過“殺雞嚇猴”這一招,成功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,讓鎮裏的人都對他敬畏有加。
在歷史上,類似這樣“殺雞嚇猴”的例子也有很多。比如在古代的軍隊中,將領爲了嚴明軍紀,有時會對一些違紀的士兵進行嚴厲的懲罰,以此來警示其他士兵,讓他們不敢輕易違反軍紀。這種做法雖然看似殘酷,但在當時的情況下,卻往往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,保證軍隊的戰鬥力和紀律性。
在現代社會中,“殺雞嚇猴”的策略也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。在企業管理中,管理者可能會對一些違反規章制度的員工進行嚴肅處理,以起到警示其他員工的作用;在教育領域,老師也可能會對個別調皮搗蛋的學生進行批評教育,讓其他學生能夠引以爲戒。
當然,“殺雞嚇猴”也要注意適度和方法。如果過於頻繁或過於嚴厲地使用這種策略,可能會引起人們的反感和牴觸情緒,反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。同時,在實施過程中,也要確保公平公正,不能隨意針對某個人或某個羣體,否則也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。
總之,“殺雞嚇猴”是一種在特定情況下可以採用的策略,但在使用時需要謹慎把握,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運用,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。
殺雞嚇猴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