摇唇鼓舌
成语拼音
- yáo chún gǔ shé
摇唇鼓舌成语解释
- 耍嘴皮,嚼舌头。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。
典故出处
- 《庄子·盗跖》多辞缪说,不耕而食,不织而衣,摇唇鼓舌,擅生是非,以迷天下之主。”
成语典故
- 我正在这里指授进兵的方略,胆敢摇唇鼓舌,煽惑军心!★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十四回
成语造句
- 他在众人面前滔滔不绝地说着,看似有理有据,实则是摇唇鼓舌,妄图误导大家。
成语故事
- 在战国时期,各国纷争不断,局势变幻莫测。
有一个叫张仪的人,他出身贫寒,但凭借着聪明才智和能言善辩,希望能在这乱世之中谋取一番功名。
张仪起初游历于各国,却始终未能得到重用。然而,他并未放弃,反而更加刻苦钻研纵横之术,磨练自己的口才。
终于,张仪得到了一个机会,前往强大的秦国。在秦国朝堂之上,张仪面对众多大臣和秦王,毫不怯场,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,阐述自己对天下局势的见解以及如何让秦国称霸诸侯的策略。
当时,秦国正面临着与其他诸侯国复杂的关系。有的诸侯国试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,有的则在观望,寻找最佳的利益平衡点。张仪深知,要让秦国在这样的局势中脱颖而出,不仅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,更需要巧妙的外交手段。
于是,张仪开始频繁出使各国。在其他诸侯国的宫廷中,他摇唇鼓舌,凭借着高超的言辞技巧和对各国利益关系的精准把握,不断地挑拨离间,破坏各国之间的联盟。
例如,在面对齐国和楚国的联盟时,张仪前往楚国。他对楚怀王说:“大王,您与齐国结盟,看似增强了实力,实则是引火烧身。齐国弱小,且与您相距甚远,一旦秦国攻打楚国,齐国根本无法及时救援。不如您与秦国结盟,秦国愿意割让大片土地给楚国。”楚怀王被张仪的花言巧语所迷惑,信以为真,与齐国断交。然而,当楚怀王向张仪索要土地时,张仪却矢口否认,楚国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损失。
张仪就这样,靠着摇唇鼓舌之能,为秦国谋取了诸多利益,使得秦国在诸侯争霸中逐渐占据了优势。但他的这种行为也引起了许多人的痛恨,认为他是一个巧言令色、不择手段的政客。
然而,从历史的角度来看,张仪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、尔虞我诈的时代。在那个时代,各国为了生存和发展,无所不用其极。张仪的摇唇鼓舌,虽然手段不太光彩,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秦国的统一进程。
如今,“摇唇鼓舌”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凭借口才进行煽动、挑拨或游说的人,提醒人们要明辨是非,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迷惑。
摇唇鼓舌-成语图片